可能我們都還在起步階段 - 對於各種成熟音樂類型之間的相互瞭解與認識

文 / 謝啟彬


當我們在這片土地上談音樂與文化的"素養"
其實常常很快就容易繞過"本質",而去尋求"創新"~

譬如當談到西洋流行音樂的範疇,就算要如何的西學中用、西體中改
但沒有去瞭解整個文化與時代的背景,以及各種音樂形態交匯融合的盛況時
我們所看到的見解,通常就是斷裂而片面的見解
譬如搖滾人談搖滾巨星、爵士人抱怨人家聽不懂爵士大師
學樂器的跟聽歌的在吵架、國外的一定比較好國內的一定比較遜云云...

放炮指責太容易,相互批評最無益
我只想推薦這本書
大家若有機會看完,就可以很瞭解
所謂的搖滾人尊崇爵士樂、爵士人受搖滾樂影響、前衛的靈感來自何方....等等
也就能多少窺見西方流行音樂的相互交織與時代脈動
而非瞎子摸象,或在台灣常聽到的"我是聽XX的"、"我只玩XX"...
這種其實是蠻青少年時期純叛逆的說法
或是試圖全部攪在一起叫做融合、集各家大成
卻很像是在盲目押注賭博一樣的音樂生態~

這本書其實是一本訪問各領域傑出音樂人(如搖滾、爵士、古典、世界音樂、前衛、創意...甚至唱片製作人、活動策展人、樂手...等等)的文集,但每篇文中鉅細靡遺剖析一位音樂人喜愛的音樂以及受到影響的音樂與音樂家,並介紹這位音樂人自己知名的作品

仔細閱讀之後會非常有收穫,在觀念的啟發與世界觀的開闊上,舉例來說,就跟上文所說,你會看到:

1. 爵士樂手不是一直在講誰比較厲害、成王敗寇、誰又已經到達偉人的"終點"之類的,而是會去欣賞同樣領域其他音樂家的特色或長處,以及其他領域音樂家的特色或長處

2. 搖滾鼓手可能聽爵士樂大師鼓手的啟發比聽"自己"搖滾樂中的鼓手還要多;換言之,很多所謂的"影響"與"潛移默化",其實不是如一般人想像的那麼照著拷貝或是一定得怎樣才行

3. 所謂的商業音樂與獨立音樂,並沒有像在台灣一樣,被刻意地劃分得非常明顯;在台灣常見的態度就是商業的是不好的,獨立的(或獨特的、或甚至窮的)才叫棒云云,但是在西洋流行音樂領域裡頭,沒有人說商業作品就可以隨便做做騙騙錢,獨立音樂作品就是不好聽也要給掌聲的"保障名額"

4. 所謂的「文人相輕」,基本上在人類的世界中,都是會存在的現象,然而西洋音樂人比較會講理,不同意音樂觀點卻能提出另一觀點來,而音樂的「品質」與「程度」卻一樣得存在,比較不容易變成口水戰或是暗中鬥爭等現象

5. 所謂「專業的傲慢」與「專業的自信」,其實不大一樣,前者是覺得自己專長的類型最難、最深,否定他人或否定他種音樂為先;後者是不需要去否定先什麼,而且會用同理心去深入瞭解,老實說後者也是一種自我修養

6. 當然我們還是可以看出很明顯的對比,就是西洋流行音樂本來就是源起與發展,各種音樂類型養分足耕耘夠,所以在出現「跨界」、「融合」甚至「演進」時,比較能循出各方清楚的脈絡。

在本地則很常出現這是不是"純"爵士樂、那是不是"純"搖滾樂的定義或爭吵(音樂人與音樂人的爭吵、音樂人與賞樂者的爭吵...等等);而開始想"不純"時,可能所使用的方式又是比較表象或是具實驗性質的,就跟前文說的盲目押注賭博狀況一樣


以上只是由閱讀這本書所衍生的一些心得與觀察,參考參考 ^^




延伸閱讀:



什麼才是我們最重視的?答案是「聲音對不對」

我不是賣「攻略」或「圖鑑」,我教的是「玩法」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