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其實比你想像的大,只是我們還是認識得不夠

文 / 謝啟彬



雖然我已經離開歐洲很久了,但是直到現在那種強烈的歐洲人自成一格的印象還是存在著

比如說,我們真的看過太多太多厲害甚至有名的音樂人,真的都比很多大家熟悉的英美系音樂人,不管在音樂技術上或是知名度上高很多,而他們根本也“不鳥”所謂的英美系 - 我講的不只是爵士樂,甚至包含流行、搖滾、拉丁、前衛...等等 -

像所謂法語世界的音樂人,他們除了法國外,還有比利時、瑞士、盧森堡、加拿大魁北克地區、非洲、中東、加勒比海各島國,甚至美國南方等等...市場就非常非常足夠且巨大了,等於從歐洲擴散到這些市場體系,而且是我們仰賴英語媒體或是習慣美式文化的人看不到的

我有好多老師輩的音樂人朋友,都在這些市場中活躍著,正如前頭說到的,他們的能力與創意,真的都是一等一,只是你要引進到台灣或亞洲來,就會有所窒礙。然而先不要想太多,光是培養好音樂的品味這件事,你就會看到很多時候很諷刺地,大家真的就只知道原本所知道的。歐洲的、法國的?太遙遠了,跟南美洲諸國差不多


辦過12年的台北國際爵士音樂營(TISJA),就是一個非常鮮明,而且是我們主辦且經歷過的例子 - 來自世界各地的傑出音樂人齊聚一堂,一起玩音樂,也一起教音樂,而這在台灣,可以說是太過於理想性的夢幻存在,因為再怎麼樣,還是外來的成本高,除非你在行銷策略上操作成「崇洋」「朝聖」「迎神」「優越」「高級」才容易被廣大民眾接受,但我們終究沒有選擇這樣做,卻也讓自己吃了不少虧

簡單結論:有的人,是把外國人或外國貨進口,來壯大他們自己的品牌,目的是要做本土品牌,只要吃一塊或能吃多少算多少就夠了,也不會去尋求國際認證;

而我們,是出口被認證為台灣精品之餘,想要讓更多人感受(享受)國際化的腳步,所以花太多時間精力金錢,卻變成品牌形象模糊,對外對內都吃力不討好,所以得調整步伐,努力在對的方向上




延伸閱讀:

更多有關台北國際爵士音樂營

更多國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