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準備演出、教學跟講座時,都會準備得非常認真,而且題材不會混淆,受眾對象也會考量

文 / 謝啟彬


我們在準備演出、教學跟講座時
都會準備得非常認真
而且題材不會混淆,受眾對象也會考量
為什麼會這樣說的原因是
很多時候有些人無法了解我們的多元角色
以及我們自我要求與求好的精神

先排開私人教學(個別、團體、不同主題科目)不談
如果是關於如何學習音樂的講座或研習
我們就會跟如何欣賞音樂的講座或研習分開
甚至受眾對象我們都會先問主辦單位或邀請者
音樂的類別與題材也需要事先知道
對方的需求更應該知道,而不是自顧講自己的


因為在這麼長的一段時間中
我們常常會去接到前面是“同行”去過的活動
譬如有次凱雅去某地,教完後大家紛紛圍過來
覺得很棒、學到好多、受益匪淺、解開很多疑惑
但其中一位比較資深的領頭者話鋒一轉就說
他們上次也請了一位“很有名”的“同行”來講座
結果從頭到尾這位音樂家一直講自己的創作理念
還有旅行見聞以及心路歷程等等
但下頭的人要知道的,是如何即興演奏爵士樂的入門

事後大家看似開心合影,但是卻也沒有下次了
因為目的不符合,效果未達到
也有很多是講了讓觀眾很懷疑,結果還來問我們的


至於常把資訊講錯的,就先不討論
更多的也是頂著光環(獲獎、有名、海歸、依附更大勢力)
但是卻沒有同理心,對著觀眾雞同鴨講
觀眾卻也只能摸摸鼻子想說是自己資質不夠
然而卻極有可能是講師照本宣科或是不清楚受眾背景


總之,不是要批評同行、同業
甚至很多是前輩、同輩或學生輩
但是很多事情不是那麼簡單
所謂老師、講師不能自講自嗨
除非人家是真的請你去講創作動機與心路歷程的


話說回來,有些同行的“經紀人”有時候也超過了些
這不是要記仇,只是想說我們算心胸很寬的了
聽了還是會有點不舒服,那是不是其他人可以笑笑沒事?
我就曾遇過一次,自資邀請同行來辦活動
期間聊到一些經營的困難等,算是彼此打氣也好
聊到一個邀演活動,我們後來在主辦單位的拜託下接了
對方的人就馬上接口說,那是我們不想接的,因為錢太少了...

我也曾接過不少學校的電話
拜託我說原來任教的老師突然跑了
問我該怎麼辦?(......跟我有什麼關係?)
因為只是同領域,結果我們常在背後幫忙擦屁股
不久後看到這些人繼續在別處玩同樣的把戲
或至少,狀況或風評都會傳到我們這邊來


所以,檯面上跟檯面下,人前人後
大家基本上看得到的都是檯面上與人前
所以會以為是形象塑造的那樣
這麼說並不是要爆八卦,這麼多年來
這個圈子的閒言閒語跟風風雨雨還不夠多嗎?

重點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要求自己的重要性
在哪個位置上,要做好那個工作
被委以什麼任務,要將責任擔好
我們因為角色多元,屬於比較早期披荊斬棘的一代
什麼都要做,也什麼都得做好(這不是只有在台灣要這樣)
甚至要導流、指揮交通
所以格外累,花的時間與精力也多,也會被誤解或奚落
但是風評與信用是累積的,時間久了就感受到了


你若有料,不怕沒人找,只是早晚問題
但若消耗自己的信用,不自我要求、不愛惜羽毛
被抱怨也是早晚的問題,只是人家不會對你說而已

~一點感想




延伸閱讀:

滿滿的大平台也需要細細的大分流 - 啟彬與凱雅在音樂教育上的面向與藝術創作上的努力

成功與成就感是需要持續與沈澱的,被信賴以及因堅持所建構的know-how才是我們重視的

跟著啟彬與凱雅 這才是夢想中的音樂課! - 你知道每年我們在台灣都會舉辦爵士原力講堂嗎?

更多有關教育

啟彬與凱雅的爵士樂Youtube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