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啟彬
(這是F大調)
台灣音樂教育長年以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在古典樂裡頭,樂理都用C調教,沒有要你移去別的調驗證一番,所以習慣固定調的人,換了個調就聽不出來很多音樂是同樣的和絃進行或功能,這是我們多年教學生以來看到的實際狀況,大家心裡苦可是不敢說
而流行音樂則是首調為主,一樣缺乏十二調訓練,真正能彈多一點調的也只有一些在金字塔頂端的演唱會或錄音室樂手,所以遇到非調性和絃或旋律時,還不用談到轉調,就已經“耳盲”了,聽不出來。基礎音教則為了簡單上手,也是都教C調不然就是首調
(這是Db大調)
這也就是當你聽到影響西方流行音樂的種種,他們動作之快,常讓人瞠目結舌,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們都會告訴你這是什麼調,而不是用電腦或電鋼琴的移調鍵或吉他的移調夾移。看看影響美式音樂最重的Gospel音樂跟R&B音樂,都是這樣的反應速度,連小孩都一樣
為什麼要熟悉十二調?因為西方樂器的設計就是十二調都能演奏啊!我從來沒看過小提琴要夾Capo或古典鋼琴有移調鍵的
(這是B大調)
爵士樂訓練算是一種救星,因為它強調你十二個調都要熟悉,也要快速反應,譬如之前就有學生會問說,為何老師你會知道這個音可以配這些和絃?我們的答案就是因為訓練致使我們如此,如果經過很紮實的訓練,你會知道什麼音是什麼和絃的什麼音?(非繞口令)這時候你就能活用
所以我們常講說每次大家聽到爵士樂就很害怕,覺得是很多很多音,或是看到樂理就害怕,覺得是很多很多名詞,但是我們只是學會那些相對的對應關係,也特別熟而已,從前面兩種音樂家養成中,你就可以知道哪裡訓練不足
(這是Db大調)
所以不要覺得爵士樂難,那是一種換位思考與腦力激盪的訓練而已,然後厲害的人是能即席反應,反應愈快的、流暢的,就是大家經常看到聽到的「爵士即興」
但是藉由爵士樂訓練,你可以很清楚地明白什麼音在什麼位置(和絃)上是什麼聲響,這不是我講的,這是知名爵士樂貝斯大師Ron Carter,跟芝加哥交響樂團做大師班時講的,尤其是管絃樂團樂手,經常就是視譜演奏然後跟隨指揮,你想要進一步,就得把這功夫做好,比知道什麼理論作曲或是配器法重要得多
(這是B大調)
這也是為何「除了台灣以外」,全世界的流行或當代音樂學校在入學初始,都還是要你認識爵士樂,熟悉爵士樂的邏輯模式,因為那是流行音樂的根本,你沒有了解這些原料素材的關係,就好像建築師不知道怎麼算係數或用建材一樣,不會蓋房子了!
至少欣賞偉大建築師的設計物,也會從這樣的角度出發,而不只是「好大」「好壯觀」「好好看」「好厲害」「好像XXX」「什麼時候做的」「是什麼理念」...而已吧?
(這是Gb大調)
老實說,當然輸日本啊!人家流行音樂是這樣寫總譜的,我們台灣還在「我五線譜看很慢」或「我只會看簡譜」。
人家日本流行大團出的譜,就跟古典體系原本要求的「總譜彈奏」一樣,要完整,看懂譜的人也要會抓重點,而不是「套團」而已,還要先知道每種曲風的律動與精髓所在,真套得起來,也算天真了!所以難怪那個精緻感老是抓不到,感覺總是差一截...
而我們就是那種介於兩者之間可以轉化的人,普遍卻被認知為冷門的“爵士樂手”呢!呵呵
所以,請用你的耳朵,跟腦子來學音樂吧!
有的音樂網紅影片頻道,就是充分運用古典優勢,讓不具古典優勢的觀眾覺得「好厲害」而訂閱或轉貼,但實際上並沒有真的解決「有問題的觀眾」的問題
所以不是他們提供的方法錯,而是他沒有辦法幫真正想學的人「設計進度」與「掌握學習狀態」,而這樣的狀況之下,去評論方法好不好或對不對,就不是我們這種老師該做的事了!
但是網路就是這樣啊!看熱鬧的人多,只要新鮮有趣的人多,「方法」與「時間」與「進程」都可以被跳過
至於「視譜很慢」、「不會看五線譜」...
那要變快的方式就是視愈多就愈快啊!多練習,久了自然變快
然後真的不會看,找個好老師好好教你,然後信任老師,掌握學習的進度,也就會了
對於所謂的科班生來說,即便我們也都會視譜了,我們也都是每天還在視譜,每天都在練習,沒有偏方可用
至於古典科班生遇見爵士即興的困境,那是另一狀況,兩者並不是同一主題,有先後順序
而在網路上找更多“參考答案”,說實在話是無效的方式,因為!網路上的作者並無法面對面看到你,也無法得知學生的程度與進度,不能說網路影片錯,但是提供的方法,即便你沒去做,只是看只是轉,也只是湊熱鬧而已
就好像你收集了十種減肥的方法,結果一項都沒有去持續執行,最後身材依舊,健康堪慮啊!
我的文章,則是希望能釐清觀念,就會知道步驟,而不是提供偏方,或只是內容農場性質
延伸閱讀:
極度注重基本功的日本流行音樂工業,在系統教育與人才養成上自然重視爵士樂
聽起來很厲害,但是你知道要變這麼厲害前,得先建構音符與和絃、調性的「相對音感」觀念,還得勤練習
你說諸葛亮很厲害,他說孔明很強;你說地瓜好吃,他說蕃薯營養 - 台灣音樂教育的「歷史共業」常讓我們卡住學不深入
(這是F大調)
台灣音樂教育長年以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在古典樂裡頭,樂理都用C調教,沒有要你移去別的調驗證一番,所以習慣固定調的人,換了個調就聽不出來很多音樂是同樣的和絃進行或功能,這是我們多年教學生以來看到的實際狀況,大家心裡苦可是不敢說
而流行音樂則是首調為主,一樣缺乏十二調訓練,真正能彈多一點調的也只有一些在金字塔頂端的演唱會或錄音室樂手,所以遇到非調性和絃或旋律時,還不用談到轉調,就已經“耳盲”了,聽不出來。基礎音教則為了簡單上手,也是都教C調不然就是首調
(這是Db大調)
這也就是當你聽到影響西方流行音樂的種種,他們動作之快,常讓人瞠目結舌,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們都會告訴你這是什麼調,而不是用電腦或電鋼琴的移調鍵或吉他的移調夾移。看看影響美式音樂最重的Gospel音樂跟R&B音樂,都是這樣的反應速度,連小孩都一樣
為什麼要熟悉十二調?因為西方樂器的設計就是十二調都能演奏啊!我從來沒看過小提琴要夾Capo或古典鋼琴有移調鍵的
(這是B大調)
爵士樂訓練算是一種救星,因為它強調你十二個調都要熟悉,也要快速反應,譬如之前就有學生會問說,為何老師你會知道這個音可以配這些和絃?我們的答案就是因為訓練致使我們如此,如果經過很紮實的訓練,你會知道什麼音是什麼和絃的什麼音?(非繞口令)這時候你就能活用
所以我們常講說每次大家聽到爵士樂就很害怕,覺得是很多很多音,或是看到樂理就害怕,覺得是很多很多名詞,但是我們只是學會那些相對的對應關係,也特別熟而已,從前面兩種音樂家養成中,你就可以知道哪裡訓練不足
(這是Db大調)
所以不要覺得爵士樂難,那是一種換位思考與腦力激盪的訓練而已,然後厲害的人是能即席反應,反應愈快的、流暢的,就是大家經常看到聽到的「爵士即興」
但是藉由爵士樂訓練,你可以很清楚地明白什麼音在什麼位置(和絃)上是什麼聲響,這不是我講的,這是知名爵士樂貝斯大師Ron Carter,跟芝加哥交響樂團做大師班時講的,尤其是管絃樂團樂手,經常就是視譜演奏然後跟隨指揮,你想要進一步,就得把這功夫做好,比知道什麼理論作曲或是配器法重要得多
(這是B大調)
這也是為何「除了台灣以外」,全世界的流行或當代音樂學校在入學初始,都還是要你認識爵士樂,熟悉爵士樂的邏輯模式,因為那是流行音樂的根本,你沒有了解這些原料素材的關係,就好像建築師不知道怎麼算係數或用建材一樣,不會蓋房子了!
至少欣賞偉大建築師的設計物,也會從這樣的角度出發,而不只是「好大」「好壯觀」「好好看」「好厲害」「好像XXX」「什麼時候做的」「是什麼理念」...而已吧?
(這是Gb大調)
老實說,當然輸日本啊!人家流行音樂是這樣寫總譜的,我們台灣還在「我五線譜看很慢」或「我只會看簡譜」。
人家日本流行大團出的譜,就跟古典體系原本要求的「總譜彈奏」一樣,要完整,看懂譜的人也要會抓重點,而不是「套團」而已,還要先知道每種曲風的律動與精髓所在,真套得起來,也算天真了!所以難怪那個精緻感老是抓不到,感覺總是差一截...
而我們就是那種介於兩者之間可以轉化的人,普遍卻被認知為冷門的“爵士樂手”呢!呵呵
所以,請用你的耳朵,跟腦子來學音樂吧!
有的音樂網紅影片頻道,就是充分運用古典優勢,讓不具古典優勢的觀眾覺得「好厲害」而訂閱或轉貼,但實際上並沒有真的解決「有問題的觀眾」的問題
所以不是他們提供的方法錯,而是他沒有辦法幫真正想學的人「設計進度」與「掌握學習狀態」,而這樣的狀況之下,去評論方法好不好或對不對,就不是我們這種老師該做的事了!
但是網路就是這樣啊!看熱鬧的人多,只要新鮮有趣的人多,「方法」與「時間」與「進程」都可以被跳過
至於「視譜很慢」、「不會看五線譜」...
那要變快的方式就是視愈多就愈快啊!多練習,久了自然變快
然後真的不會看,找個好老師好好教你,然後信任老師,掌握學習的進度,也就會了
對於所謂的科班生來說,即便我們也都會視譜了,我們也都是每天還在視譜,每天都在練習,沒有偏方可用
至於古典科班生遇見爵士即興的困境,那是另一狀況,兩者並不是同一主題,有先後順序
而在網路上找更多“參考答案”,說實在話是無效的方式,因為!網路上的作者並無法面對面看到你,也無法得知學生的程度與進度,不能說網路影片錯,但是提供的方法,即便你沒去做,只是看只是轉,也只是湊熱鬧而已
就好像你收集了十種減肥的方法,結果一項都沒有去持續執行,最後身材依舊,健康堪慮啊!
我的文章,則是希望能釐清觀念,就會知道步驟,而不是提供偏方,或只是內容農場性質
延伸閱讀:
極度注重基本功的日本流行音樂工業,在系統教育與人才養成上自然重視爵士樂
聽起來很厲害,但是你知道要變這麼厲害前,得先建構音符與和絃、調性的「相對音感」觀念,還得勤練習
你說諸葛亮很厲害,他說孔明很強;你說地瓜好吃,他說蕃薯營養 - 台灣音樂教育的「歷史共業」常讓我們卡住學不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