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可是不熟」是許多音樂學習者常見的通病,不只學技術,也要重複做

文 / 謝啟彬


忙了幾個月,以及今天一天,只先寫台灣老師的小小感想:

1. 台灣學生永遠需要加強的是:a. 曲量 b. 經驗值 c. 基本功

2. 所有看來繁雜華麗的和聲技法,其實都只是基本功的展現而已,換句話說你練得愈紮實,就愈有材料可以變化

3. 所謂的「亞洲人聽話順從規矩」,需要被打破,但不是叛逆的那種,而是有主見、可以說服別人的那種

4. 在台灣因為學習爵士樂的人不容易堅持,也不容易維繫,所以老師如我們都會比較強勢地主導學習方向,卻也讓學生較慢建構自信

5. 有時候學了蠻多如風格或是曲目,但是學生卻沒有辦法自己持續精進,因為周遭缺乏這種風氣與同儕,所以較難把一件事情「持續磨」「持續鑽」,然後到達流暢熟練、較為從容的層次

6. 樂團合奏經驗與互動經驗還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台灣學生一定要擺脫「標準答案」的迷思,而多增強經驗值,從錯誤與嘗試中學習,慢慢加厚自己的實力

7. 和聲感與貝斯移動的部分會比較弱,除了亞洲人習慣聽旋律的已知懸念外,真的要加強的話,其實還是可以用很多方法來建構這些能力,但是絕對需要時間與耐性

8. 爵士樂還是要聽多一點,但是得有方法地聽,而不是憑感覺聽過去就好(我今天就開玩笑說如果光多聽爵士樂就會演奏爵士樂的話,那今天台灣大概每場音樂會後會增加一百名爵士樂手啊!)

9. 創意來自對基本功的紮實練習與深刻了解,這是不變的道理,刻意搞怪不是創意,只是浮誇,但「穩定而成熟的創意」真的要靠基本功不斷自我要求

10. 不管怎說,還是很高興看到北中南我們的學生,不管老將或新人,甚至來自香港,或是爵士原力的講師,都能相聚一堂一起直接上場「玩」音樂,然後由「更會玩的人」來教你「怎樣玩得更好」!

補充:深覺這是比曾辦了多年的每年夏日一週TISJA或是每個月一次持續一年到十年的TISJA Reunion Jam,要來得更有效,且對「真正有心」的學生最有用的震撼教育與上機實習,我們會繼續往這方向努力並擴及中部與南部

「會,可是不熟」、「經驗值不足」是我對比較資深學生的整體評語,因為大家現在都經常要跨界演出或是多元經營,所以一件事情經常都會做不精,也就是會,但是不熟,而比較難說可以信手捻來味道就對,有很多時候不只是學技術,而也要重複做,累積經驗值,以上是我的真誠建議,不能沒辦法啊就算了...



延伸閱讀:

日本爵士鋼琴大師Yuki Arimasa(蟻正行義)在2018年最後一個月第一天,來到台北爵士原力基地進行精彩絕倫的工作坊!

更多有關教育

更多心得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