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啟彬
有些日劇主題曲是超越時代的經典,意思就代表即便你沒看過那齣日劇,也聽過那首主題曲,譬如這首《La La La Love Song》,相信當前奏的鈴鐺聲響起時,你就會跟著旋律與歌詞唱起來了!
是的,這也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久保田利伸1996年作品 - 日劇「長假」的主題曲,當時由木村拓哉、山口智子主演,堅強陣容還有稻森泉、松隆子、竹野內豐和廣末涼子等,編劇是稍早也以「愛情白皮書」風靡全亞洲的北川悅吏子。
不過我沒看過 XD 今天就來介紹這首曲子吧!因為裡頭很有料可以學。
久保田利伸(Kubota Toshinobu)是日本黑樂(Black Music)的先行者之一,根據日本音樂家朋友們說,當大家當年都在學習美式流行音樂風格,但是調整成日本人比較可以接受的味道時(跟有些日本拉麵來到台灣會將鹹度調低一樣意思),久保田利伸可是真的很洋 - 不但只是作風與外表上,而是他對於Funk、Soul等R&B各種曲風,運用得更為鞭辟入裡,所以早期真的還有點前衛呢!
先講結論,再來引導!《La La La Love Song》這首曲子,可以教我們的是以下這些樂理:
1. 順階和絃的常見排列組合,以及「Deceptive Resolution」(間接解決;假終止;偽解決)
2. 同樣屬性的和絃代換,尤其用在第1點上
3. SDM(Sub-dominant Minor Type Chords;下屬小和絃類型和絃;調式互換之一種)的高度運用,這在黑人音樂中非常常見,本曲是絕佳的範例
4. 副屬和絃(Secondary Dominant Chords)的運用,影響到旋律的走向
5. 運用和絃屬性的變換來轉調(Modulation),而完美串起來渾然天成,不讓聽者發覺
6. 一個代理屬和絃 - 俗稱降二代五(SubV7) - 的使用,以銜接曲式段落
首先原曲是B大調轉到G#大調,如果要“偷懶”的話,其實升高半音到C大調轉A大調上來解釋會容易許多,我建議大家在讀完本文後可以試試看,就能完全理解。我們先將B大調的順階和絃(Diatonic Chords)列出來,其實也就能解釋本曲的幾段基本架構:
所以前奏一(Intro 1)與副歌(Chorus)的和絃進行「EMaj7 - F#7 - D#m7 - G#m7 - C#m7」,就是B大調的IV-V-III-VI-II,很清楚吧?而主歌(Verse)的前四小節「C#m7 - F#9sus4 - D#m7 - C#m9」,就是B大調的II-V-III-VI囉!V7接到IIIm7,就是「Deceptive Resolution」的一種常見模式。
所以不管是俗稱的「4-5-3-6」或是「2-5-3-6」和絃進行,都是可以的,請參閱「啟彬老師行動教室:36堂課即興解密 - 和聲篇」的「第11篇 說好的「IV-V-III-VI」常用和絃進行呢?從流行樂、古典樂與爵士樂聽出一樣或類似的走向」。
至於F#9sus4,就是F#7上面疊一個E大三和絃,用Slash Chord表示的話是寫成E/F#,流行音樂中很常用在V7上。
而橋段二(Bridge 2)的前三個和絃「C#m7 - D#m7 - EMaj7」,就是B大調的II-III-IV,然後G#7的位置原本是VI級G#m7,被改成G#7解決去C#m7,也就是副屬和絃V7/II,旋律音也就從B升高半音到B#,也就是實際上琴鍵或指板上的C囉!很多人在這裡都會卡住,請回頭多讀幾次吧!
V7/II可以接去IIm7,也可以接去同樣是下屬和絃(Sub-Dominant Chord)的IVMaj7,你可以很清楚聽到本曲就是這樣接,因為IIm7跟IVMaj7和絃四個音有三個音一樣,就是根音不同而已,這也是「Deceptive Resolution」的另一種可能喲!
接下來就是本曲最巧妙之處了!我稱之為「創造性模糊」,跟「XX共識」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XD 言歸正傳,G#7原來來自B大調的VI級G#m7三音升高,變成了V7/II,但如果你把7音拿掉時,聽起來好像轉調到G#大三和絃上去。但是因為貝斯根音都在調性內,就聽著那些其他和絃音在影響著聽覺...
我指的是前奏一的第三到第五小節:「C#m7 - D#7 - G# - EMaj7」,C#m7是B大調的II級,D#7是G#的V級,如果以B大調來看,D#7是V7/VI,或是V7/II(G#7)的V級(連續五度屬和絃解決);而如果我們把G#當作I級,那D#7就是G#大調的V級,條條大路通羅馬,最重要的是你要記得G#(7)的三音要升,是B#也是C,前面有講過了。
接下來我們該把G#大調的順階和絃推一下囉!
前奏二(Intro 2)就是G#大調,不過因為我們很快要介紹SDM了,所以其實原本G#大調的順階和絃是推來「對照」用的,這裡在樂理上就是「I-bVI-bVII-I」,甚至從Intro 2前一小節就已開始:EMaj7 - F#7 - G# - EMaj7 - F#9sus4 - G# - EMaj7 - F#9sus4。
你可能會問,用更常用的Ab大調來看不是比較順嗎?是的,但是如果在這調性上的轉調,看成是B到G#往下小三度,會比B到Ab往下增二度要來得好,因為這樣你就不用從升Key轉換成降Key,然後整個頭炸掉...
而且我們真的沒有要講G#大調或Ab大調的全部順階和絃,只是等等馬上就要介紹SDM了!你會發現用這樣講比較好找音,即便G#大調更多升與重升。當然如同我最前頭所說的,你用C大調轉A大調分析會簡單很多,而不是C大調轉重降B大調(Bbb...警察來了嗎?),但是音樂不是只有C大調,當你看到日本樂手在演出時,他們也是要彈原調的,表示十二個調都要練熟,這也是學習黑人音樂的基本要求 - 熟悉在樂器上的各種調,不要被黑白鍵或唱名音名卡住,聽覺優先於視覺
不然你也可以把B大調用Cb大調來看啊!哈哈:
再來也是本曲重點「SDM」(下屬小和絃類型和絃;Sub-Dominant Minor Type Chords),超級詳細解說請參照「和聲篇」之「第25篇 讓你多愁善感的和絃呀!Sub-Dominant Minor 和絃(SDM)的原理與應用」。
簡單來說SDM就是跟平行小調借和絃,會借到IVm,因為「IV-IVm-I」會產生「6-b6-5」的聲部下行歸屬感。然後我們就開始找平行小調順階和絃中,包含b6的和絃,基本的會有這四個「IIm7b5、IVm7、bVIMaj7、bVII7」:
當然像IVm、IVm6也都是,也還有其他和絃,詳情請參閱「和聲篇」囉!因為本曲中我們主要是要認識bVIMaj7、bVII7跟IVm6而已。
G#大調的SDM則表列如下,分別是A#m7b5、C#m7、EMaj7、F#7,而本曲用到後面兩者:
順便用同音異名調推一下,是一樣的聲音,只是記譜法不同而已,而如果用這個調的話,跟B調之間的關係,就不容易察覺,被視覺影響了聽覺,這是我教很多學生得到的經驗:
好囉!到現在應該大家都可以看出來了!Intro 2前一小節的EMaj7 - F#7,就是B大調的IV級跟V級,同時也是G#大調的bVI級與bVII級,後者如果不知道SDM的概念,就完全一頭霧水啦!
而橋段一(Bridge 1)就是B大調的bVI級接bVII級到I了!GMaj7 - A - BMaj7,我沒有寫A7的原因是他真的比較像是平行大二度上去,所以聽不到A7的b7音G。
所以現在你也學會了要回到I級,你可以有兩種走法,同樣的一段旋律:
第一種是C#m7 - D#7 - G#,以G#大調來看是IVm7-V7-I,以B大調來看是IIm7 - 轉調前確認屬七和絃V7 - 新調性的I
第二種是EMaj7 - F#7 - G#,以G#大調來看是bVIMaj7-bVII7-I,以B大調來看是IVMaj7 - V7 - IIIm7升高變成大和絃G#,轉成新的調性
也因為如此,副歌(Chorus)就有兩種不同的走法,我呈現在一房二房三房裡頭,主要的原因是Live每次都不太一樣,因為都可以,然後專輯錄音版(或是網路MV版)的貝斯是合成器貝斯,比原本的音域還要低八度,不容易聽仔細,但卻因為這樣充滿了濃濃的黑味~
關於一個調的bVI級SDM可以當作是轉調的共同和絃,成為往下小三度新調的IV級這件事,在「James Ingram之《One Hundred Ways》採譜分析 - 節奏藍調樂Riff寫法加上高階和聲配置的經典」也發生過,這也是為何我說黑人音樂會很常發生的緣故,再多聽過幾首,你就會聽更懂了!
只是這首《La La La Love Song》就很明白地,在bVIMaj7-bVII7 v.s. IVMaj7-V7之間切換自如而已,因為和絃屬性與走向一樣,就可以這樣銜接與變化囉!
至於主歌(Verse)的第二行EMaj7 - Em6 - C#m7,也是SDM走法很常出現的IV-IVm-IIm,久保田利伸後來把這樣的和絃進行又寫成《Love Rain》,請看我的分析「久保田利伸 - 恋之雨 Toshinobu Kubota - Love Rain - 分析日本R&B音樂片段(影片)」或閱讀「和聲篇」。
此外補充兩點:
1. 副歌第四小節衝上去G#大和絃時,有時候你會聽到伴奏在兩拍後又彈回G#m,就是要造成轉調的感覺,但又旋即拉回原調性的VIm,再度銜接IV級,我有用括號註明
2. 三房第四小節準備進入橋段二(Bridge 2)的C#m7前,那個D13#11就是「降二代五」,代理了原本C#m7的V級G#7,G#7等於D7,因為「三七仔」(Guide Tones)共享,所以才會說「降二代五」 - C#m7的bII7取代了V7,至於Tension的部分就容後再談了,可以先參閱延伸閱讀文章或「和聲篇」
最後提供幾個蠻有意義的網路版本供大家參考:
第一個是久保田利伸參加「Bank Band」的音樂節時,感動全場的Live,看到全場跟著唱跟著跳跟著轉圈圈,應該眼淚都掉下來了吧?值得注意的是他又選了一個新的調,只要你參照我的分析,確認第一個調性後就知道曲子怎麼走囉!
注意看背後的樂手都是忠實地照著原版演奏哦!沒有按移調鍵或是夾Capo呢!呵呵!慢板跟快板的調性甚至又不一樣。
「Bank Band」可以說是一個全日本最厲害Session Player的組合了,吉他手跟鍵盤手來自「Mr. Children」、貝斯手跟鼓手來自「東京事變」,這是個用音樂人的力量所成立的公益性非營利組織,著重在環保方面,每年光是邀請日本一線大咖藝人來參與,不只憑交情,還能看到這些超級偶像在台上玩音樂玩到不亦樂乎,每次都很感動!
我們曾在日本神戶甲陽音樂院,見過「Bank Band」的另一位吉他手小倉博和的大師班工作坊。
另外一個是韓國的寶兒(BoA),她很小就出道了,這是她13歲時參加日本電視節目的錄影演出,當時雖然稍嫌生嫩,卻已頗有大將之風:
後來她愈來愈走紅,就把這首她小時候唱過的名作,拿來致敬給久保田利伸,大家可以找找這張專輯,這個編曲非常精彩,當然整張專輯都非常精彩,都是大咖雲集的用力致敬之作:
SOUL TREE〜a musical tribute to toshinobu kubota〜
找找看,台灣的一些唱片行或網拍都還有哦!
當然BoA也在她的演唱會中多次演唱這個致敬版:
對了,也請記得自己採譜旋律,然後跟和絃進行放在一起分析,就更能學會為何久保田利伸在音樂上,是怎麼寫出一首跨越時代的暢銷經典的喲!
延伸閱讀:
更多採譜分析
啟彬老師行動教室:36堂課即興解密 - 和聲篇
James Ingram之《One Hundred Ways》採譜分析 - 節奏藍調樂Riff寫法加上高階和聲配置的經典
久保田利伸 - 恋之雨 Toshinobu Kubota - Love Rain - 分析日本R&B音樂片段(影片)
有些日劇主題曲是超越時代的經典,意思就代表即便你沒看過那齣日劇,也聽過那首主題曲,譬如這首《La La La Love Song》,相信當前奏的鈴鐺聲響起時,你就會跟著旋律與歌詞唱起來了!
是的,這也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久保田利伸1996年作品 - 日劇「長假」的主題曲,當時由木村拓哉、山口智子主演,堅強陣容還有稻森泉、松隆子、竹野內豐和廣末涼子等,編劇是稍早也以「愛情白皮書」風靡全亞洲的北川悅吏子。
不過我沒看過 XD 今天就來介紹這首曲子吧!因為裡頭很有料可以學。
久保田利伸(Kubota Toshinobu)是日本黑樂(Black Music)的先行者之一,根據日本音樂家朋友們說,當大家當年都在學習美式流行音樂風格,但是調整成日本人比較可以接受的味道時(跟有些日本拉麵來到台灣會將鹹度調低一樣意思),久保田利伸可是真的很洋 - 不但只是作風與外表上,而是他對於Funk、Soul等R&B各種曲風,運用得更為鞭辟入裡,所以早期真的還有點前衛呢!
先講結論,再來引導!《La La La Love Song》這首曲子,可以教我們的是以下這些樂理:
1. 順階和絃的常見排列組合,以及「Deceptive Resolution」(間接解決;假終止;偽解決)
2. 同樣屬性的和絃代換,尤其用在第1點上
3. SDM(Sub-dominant Minor Type Chords;下屬小和絃類型和絃;調式互換之一種)的高度運用,這在黑人音樂中非常常見,本曲是絕佳的範例
4. 副屬和絃(Secondary Dominant Chords)的運用,影響到旋律的走向
5. 運用和絃屬性的變換來轉調(Modulation),而完美串起來渾然天成,不讓聽者發覺
6. 一個代理屬和絃 - 俗稱降二代五(SubV7) - 的使用,以銜接曲式段落
首先原曲是B大調轉到G#大調,如果要“偷懶”的話,其實升高半音到C大調轉A大調上來解釋會容易許多,我建議大家在讀完本文後可以試試看,就能完全理解。我們先將B大調的順階和絃(Diatonic Chords)列出來,其實也就能解釋本曲的幾段基本架構:
所以前奏一(Intro 1)與副歌(Chorus)的和絃進行「EMaj7 - F#7 - D#m7 - G#m7 - C#m7」,就是B大調的IV-V-III-VI-II,很清楚吧?而主歌(Verse)的前四小節「C#m7 - F#9sus4 - D#m7 - C#m9」,就是B大調的II-V-III-VI囉!V7接到IIIm7,就是「Deceptive Resolution」的一種常見模式。
所以不管是俗稱的「4-5-3-6」或是「2-5-3-6」和絃進行,都是可以的,請參閱「啟彬老師行動教室:36堂課即興解密 - 和聲篇」的「第11篇 說好的「IV-V-III-VI」常用和絃進行呢?從流行樂、古典樂與爵士樂聽出一樣或類似的走向」。
至於F#9sus4,就是F#7上面疊一個E大三和絃,用Slash Chord表示的話是寫成E/F#,流行音樂中很常用在V7上。
而橋段二(Bridge 2)的前三個和絃「C#m7 - D#m7 - EMaj7」,就是B大調的II-III-IV,然後G#7的位置原本是VI級G#m7,被改成G#7解決去C#m7,也就是副屬和絃V7/II,旋律音也就從B升高半音到B#,也就是實際上琴鍵或指板上的C囉!很多人在這裡都會卡住,請回頭多讀幾次吧!
V7/II可以接去IIm7,也可以接去同樣是下屬和絃(Sub-Dominant Chord)的IVMaj7,你可以很清楚聽到本曲就是這樣接,因為IIm7跟IVMaj7和絃四個音有三個音一樣,就是根音不同而已,這也是「Deceptive Resolution」的另一種可能喲!
接下來就是本曲最巧妙之處了!我稱之為「創造性模糊」,跟「XX共識」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XD 言歸正傳,G#7原來來自B大調的VI級G#m7三音升高,變成了V7/II,但如果你把7音拿掉時,聽起來好像轉調到G#大三和絃上去。但是因為貝斯根音都在調性內,就聽著那些其他和絃音在影響著聽覺...
我指的是前奏一的第三到第五小節:「C#m7 - D#7 - G# - EMaj7」,C#m7是B大調的II級,D#7是G#的V級,如果以B大調來看,D#7是V7/VI,或是V7/II(G#7)的V級(連續五度屬和絃解決);而如果我們把G#當作I級,那D#7就是G#大調的V級,條條大路通羅馬,最重要的是你要記得G#(7)的三音要升,是B#也是C,前面有講過了。
接下來我們該把G#大調的順階和絃推一下囉!
前奏二(Intro 2)就是G#大調,不過因為我們很快要介紹SDM了,所以其實原本G#大調的順階和絃是推來「對照」用的,這裡在樂理上就是「I-bVI-bVII-I」,甚至從Intro 2前一小節就已開始:EMaj7 - F#7 - G# - EMaj7 - F#9sus4 - G# - EMaj7 - F#9sus4。
你可能會問,用更常用的Ab大調來看不是比較順嗎?是的,但是如果在這調性上的轉調,看成是B到G#往下小三度,會比B到Ab往下增二度要來得好,因為這樣你就不用從升Key轉換成降Key,然後整個頭炸掉...
而且我們真的沒有要講G#大調或Ab大調的全部順階和絃,只是等等馬上就要介紹SDM了!你會發現用這樣講比較好找音,即便G#大調更多升與重升。當然如同我最前頭所說的,你用C大調轉A大調分析會簡單很多,而不是C大調轉重降B大調(Bbb...警察來了嗎?),但是音樂不是只有C大調,當你看到日本樂手在演出時,他們也是要彈原調的,表示十二個調都要練熟,這也是學習黑人音樂的基本要求 - 熟悉在樂器上的各種調,不要被黑白鍵或唱名音名卡住,聽覺優先於視覺
不然你也可以把B大調用Cb大調來看啊!哈哈:
再來也是本曲重點「SDM」(下屬小和絃類型和絃;Sub-Dominant Minor Type Chords),超級詳細解說請參照「和聲篇」之「第25篇 讓你多愁善感的和絃呀!Sub-Dominant Minor 和絃(SDM)的原理與應用」。
簡單來說SDM就是跟平行小調借和絃,會借到IVm,因為「IV-IVm-I」會產生「6-b6-5」的聲部下行歸屬感。然後我們就開始找平行小調順階和絃中,包含b6的和絃,基本的會有這四個「IIm7b5、IVm7、bVIMaj7、bVII7」:
當然像IVm、IVm6也都是,也還有其他和絃,詳情請參閱「和聲篇」囉!因為本曲中我們主要是要認識bVIMaj7、bVII7跟IVm6而已。
G#大調的SDM則表列如下,分別是A#m7b5、C#m7、EMaj7、F#7,而本曲用到後面兩者:
順便用同音異名調推一下,是一樣的聲音,只是記譜法不同而已,而如果用這個調的話,跟B調之間的關係,就不容易察覺,被視覺影響了聽覺,這是我教很多學生得到的經驗:
好囉!到現在應該大家都可以看出來了!Intro 2前一小節的EMaj7 - F#7,就是B大調的IV級跟V級,同時也是G#大調的bVI級與bVII級,後者如果不知道SDM的概念,就完全一頭霧水啦!
而橋段一(Bridge 1)就是B大調的bVI級接bVII級到I了!GMaj7 - A - BMaj7,我沒有寫A7的原因是他真的比較像是平行大二度上去,所以聽不到A7的b7音G。
所以現在你也學會了要回到I級,你可以有兩種走法,同樣的一段旋律:
第一種是C#m7 - D#7 - G#,以G#大調來看是IVm7-V7-I,以B大調來看是IIm7 - 轉調前確認屬七和絃V7 - 新調性的I
第二種是EMaj7 - F#7 - G#,以G#大調來看是bVIMaj7-bVII7-I,以B大調來看是IVMaj7 - V7 - IIIm7升高變成大和絃G#,轉成新的調性
也因為如此,副歌(Chorus)就有兩種不同的走法,我呈現在一房二房三房裡頭,主要的原因是Live每次都不太一樣,因為都可以,然後專輯錄音版(或是網路MV版)的貝斯是合成器貝斯,比原本的音域還要低八度,不容易聽仔細,但卻因為這樣充滿了濃濃的黑味~
關於一個調的bVI級SDM可以當作是轉調的共同和絃,成為往下小三度新調的IV級這件事,在「James Ingram之《One Hundred Ways》採譜分析 - 節奏藍調樂Riff寫法加上高階和聲配置的經典」也發生過,這也是為何我說黑人音樂會很常發生的緣故,再多聽過幾首,你就會聽更懂了!
只是這首《La La La Love Song》就很明白地,在bVIMaj7-bVII7 v.s. IVMaj7-V7之間切換自如而已,因為和絃屬性與走向一樣,就可以這樣銜接與變化囉!
至於主歌(Verse)的第二行EMaj7 - Em6 - C#m7,也是SDM走法很常出現的IV-IVm-IIm,久保田利伸後來把這樣的和絃進行又寫成《Love Rain》,請看我的分析「久保田利伸 - 恋之雨 Toshinobu Kubota - Love Rain - 分析日本R&B音樂片段(影片)」或閱讀「和聲篇」。
此外補充兩點:
1. 副歌第四小節衝上去G#大和絃時,有時候你會聽到伴奏在兩拍後又彈回G#m,就是要造成轉調的感覺,但又旋即拉回原調性的VIm,再度銜接IV級,我有用括號註明
2. 三房第四小節準備進入橋段二(Bridge 2)的C#m7前,那個D13#11就是「降二代五」,代理了原本C#m7的V級G#7,G#7等於D7,因為「三七仔」(Guide Tones)共享,所以才會說「降二代五」 - C#m7的bII7取代了V7,至於Tension的部分就容後再談了,可以先參閱延伸閱讀文章或「和聲篇」
最後提供幾個蠻有意義的網路版本供大家參考:
第一個是久保田利伸參加「Bank Band」的音樂節時,感動全場的Live,看到全場跟著唱跟著跳跟著轉圈圈,應該眼淚都掉下來了吧?值得注意的是他又選了一個新的調,只要你參照我的分析,確認第一個調性後就知道曲子怎麼走囉!
注意看背後的樂手都是忠實地照著原版演奏哦!沒有按移調鍵或是夾Capo呢!呵呵!慢板跟快板的調性甚至又不一樣。
「Bank Band」可以說是一個全日本最厲害Session Player的組合了,吉他手跟鍵盤手來自「Mr. Children」、貝斯手跟鼓手來自「東京事變」,這是個用音樂人的力量所成立的公益性非營利組織,著重在環保方面,每年光是邀請日本一線大咖藝人來參與,不只憑交情,還能看到這些超級偶像在台上玩音樂玩到不亦樂乎,每次都很感動!
我們曾在日本神戶甲陽音樂院,見過「Bank Band」的另一位吉他手小倉博和的大師班工作坊。
另外一個是韓國的寶兒(BoA),她很小就出道了,這是她13歲時參加日本電視節目的錄影演出,當時雖然稍嫌生嫩,卻已頗有大將之風:
後來她愈來愈走紅,就把這首她小時候唱過的名作,拿來致敬給久保田利伸,大家可以找找這張專輯,這個編曲非常精彩,當然整張專輯都非常精彩,都是大咖雲集的用力致敬之作:
SOUL TREE〜a musical tribute to toshinobu kubota〜
找找看,台灣的一些唱片行或網拍都還有哦!
當然BoA也在她的演唱會中多次演唱這個致敬版:
對了,也請記得自己採譜旋律,然後跟和絃進行放在一起分析,就更能學會為何久保田利伸在音樂上,是怎麼寫出一首跨越時代的暢銷經典的喲!
延伸閱讀:
更多採譜分析
啟彬老師行動教室:36堂課即興解密 - 和聲篇
James Ingram之《One Hundred Ways》採譜分析 - 節奏藍調樂Riff寫法加上高階和聲配置的經典
久保田利伸 - 恋之雨 Toshinobu Kubota - Love Rain - 分析日本R&B音樂片段(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