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都有跟你講過啊!只是你聽不進去,因為我們沒有英國腔」 - 從「沒問題先生」(Yes Man)中借來的台詞

文 / 謝啟彬


我很喜歡看電影,在金凱瑞的一部電影「沒問題先生」(Yes Man)中,主角原本是一位個性封閉、工作也不太有成就的人,甚至對於感情的追求,也常在沒有勇氣說出口或展開行動後始終維持低潮。直到有一天他無意中參加了一個近乎是商業性宗教的"心靈大師"開導會,該大師以權威口吻要主角凡事都說Yes!好運就會來,主角在半信半疑之下踏出了第一步。

在一連串的爆笑過程與主角以為是神奇功效的結果顯現後,最後主角再度遇上了這位心靈大師,兩人並一起受傷入院,這時這位大師才道出實話,他根本沒有啥魔力,他只是給了一堆似是而非的理論與空話而已,是主角自己的"心想事成"...主角在震驚之餘,他的兩位好朋友來探望他,並告訴他:

「其實所有那個啥大師的祕方、靈藥我們都有跟你講過啊!只是你聽不進去,而我們也不像他有英國腔!」(暗指英國腔會讓人覺得權威)



雖然情節演到這邊真的挺好笑的,但很多事情不正是這樣嘛?這種諷刺就是在告訴我們:很多時候一些叮嚀與學習,其實都很簡單,只是「做與不做」的問題而已,但常常世人是不願腳踏實地去做,卻希望尋求一種背書、一種慰藉,或直接說就是一種迷信。

當然我們永遠可以把這簡化成「相信」與「熱血」與「追夢」云云,不過蠻多時候其實只要靜下心來想一想,反而容易撥雲見霧呢!尤其在本地,不要常受到所謂"權威"、"學經歷"、"媒體關注度"、"號稱"、"喝了洋墨水"...這些因素影響。

我教學生這麼多年,其實聽最多的,大概是「我不是音樂系出身的,所以我很廢」,以及「人家出國回來的都怎麼說」這兩種會讓學生一開始完全沒信心的"干擾',變成「父子騎驢,瞻前顧後」,其實真的踏實去做去學去反省去吸收,才是最重要的硬道理喔!^^

先不舉音樂當例子了,既然我個人也喜歡閱讀,就拿一些「小時候我們常聽到的道理」跟「感覺比較專業新潮說法的道理」來探討探討吧!

「疑鄰偷斧」V.S.「視網膜效應」

中國寓言故事的「疑鄰偷斧」跟西方心理學上在講的「視網膜效應」感覺道理上蠻類似的,都是有關於「先入為主」的觀念,不過仔細想想似乎又有些不同...

「疑鄰偷斧」比較像是疑心病,陰謀論,啥事會先懷疑別人的動機,即便別人沒有這樣,但是因為已經先入為主地暗示自己了,就會覺得別人不對

「視網膜效應」比較像是印象的強化,譬如自己到路上看到別人跟自己開的車一樣,就會多注目幾眼或陸續發現更多一樣的,或是發現大家都在看犀利人妻一樣,有種"認同"的意味在;不過也有人延伸成自己個性怎樣,就會覺得別人一定也是這樣的心態,譬如原來那人也跟我一樣小氣、成功的人一定都是靠歪哥來的一樣,有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意思

「破窗理論」V.S.「防微杜漸」

像現在很多"趨勢專家"喜歡講的「破窗理論」,我就覺得是跟成語裡的「防微杜漸」,甚至未雨綢繆、防範未然、從小看大,沒啥兩樣啊!

專有名詞不一定要感覺起來很洋才叫專業!這些老祖宗的成語是千年以前就有的,有讀通貫徹比較重要吧?

如果我們來無限上綱一下,那國內媒體愛訪問的一些意見領袖,常談論校園不該有霸凌(霸凌其實追根究底起來,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心態),但是自己出口成髒卻以三種理由自辯:

1. 現在年輕人都這樣講,沒啥大不了
2. 我不會因為一個人講髒話就貶低他的價值
3. 我是一種類似於"行為藝術"的展現(意思就是我是故意的一種宣示舉動)

那破窗理論是不是也可以適用呢?只要把講髒話換成打人,也是可以說得過去呀!說服力似乎就薄弱了些。髒話粗話隨時掛在嘴邊,對於其實跟你不熟的人,就是一種言語上的霸凌啦!如果在說話上就是一種挑釁或排擠,那其實這可能比直接動手要來得可怕呀!骨子裡學不會「相互尊重」兩字,那肢體霸凌會造成生理創傷,言語霸凌也會造成心理創傷,或延伸出更多的誤用與風波出來,不是嗎?

以上沒有要做非黑即白的攻訐,也不是要大家教忠教孝當聖人云云,只是請大家跟我一起動動腦而已,呵呵!

「破窗理論」 / 「防微杜漸」


只是一點思路上的心得...^^ ,總之,不需要去時興追求什麼新潮流新風尚,很多老道理或是等著去執行的事情,其實已經都很夠啦!




延伸閱讀:

更多心得建議

最誠懇的建議:如果你想成為真正的爵士或能即興的樂手,請加強你聽到什麼,就能在樂器上反覆演奏出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