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理是不分語言的,但是我們經常因為熟悉中文而聽不見背後運行的軌跡

文 / 謝啟彬



我生長在台灣,主要教學場域也在台灣,雖然也還包括其他華語使用地區如新加坡、澳門、馬來西亞,但同時我也常去日本、南非、國際營隊與音樂節論壇等,甚至在前者的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也是用全英文教學

我並沒有不用華語流行歌曲教學(其實謝啟彬老師的音樂教學網上已累積超多的教學實況影片包含了華語流行歌曲) ,甚至“瞧不起”華語流行歌曲,相反地,我還希望 同樣講中文(華語)的音樂人能更好,多年來也教過很多學生投入業界



我想清楚地表達我在教學上的態度,與我選用音樂範例的原則:

1. 對中文族群而言,聽華語流行歌曲會分散注意力 - 是的,因為你會聽得懂中文,所以你會去注意聽歌詞、你會去看MV(現在都拍成微電影)、你甚至會去討論歌手藝人們的演藝八卦,因為媒體傳播的緣故,結果,經常就會忽略我們在教的「和聲」「節奏」「旋律」,尤其是「和聲」的部分藏身在後頭,本來就容易被忽略



2. 我切入流行音樂的角度跟西方的態度比較接近 - 也就是跟古典音樂一樣,會想去講「歌聲背後的成分」,而就跟你討論古典音樂的樂器、編制、風格一樣,很多東西我們本來就是學習西洋流行音樂的,你必須知道那些源頭,包括他們的生成與演變(你如果原本是彈吉他的應該不會一開始就熟悉琵琶的名曲? XD)



譬如我很常提到也常在做的:告訴Jazz Standard的哪一段就是哪一首流行歌的片段,很多時候這些內容已經變成「模板」,而我還在教如何變化與豐富它們,以及更多可能、還可以怎麼做等等

3. 所以根基於第二點,我們就會找到很多西洋流行“老歌”或爵士樂、藍調、搖滾音樂、黑人音樂,都早在幾十年前,甚至古典音樂在幾百年前,已經幫我們「發展」出這些可能與變化,我們這種老師做的就是幫學生有效率的整理,也就是俗稱的學樂理,但不是照規定做就OK,或是為了考試升學或故意搞複雜等等



4. 在華文世界中,跟日本與後來居上的韓國或泰國不太一樣,對於西洋流行音樂的認知原本就長期缺乏,我不是指那種新聞媒體或是樂評樂迷式的文字,而是系統性的學習,這在我們的爵士棧、書籍寫作,與多年來的身體力行的培訓與推廣教育中,一直在傳達這個概念,所以我們想做的是這樣的事,也自然會碰觸到很多本地不熟悉的音樂,就算有人聽,也是少數,譬如舉例來說,Motown與Latin



5. 正因為我們都是使用中文的族群,不要忘記這個族群涵蓋不同年齡層,舉例來說,四十歲以上的族群跟二十歲以下的族群,同樣在台灣,聽的音樂根本就是天差地遠 - 小學生透過抖音知道《失眠飛行》,中年人以前是靠聽CD跟收音機、看電視知道張惠妹的《聽海》

即便是張惠妹,也縱橫多年,不同時代的聽眾聽到的是不同的張惠妹,去KTV點的是不同的歌,所以我舉例中文歌,其實都可能會造成“時代的眼淚”...,我的團班經常就有相差十歲以上的學生一起學習,對九〇後世代來說,六年級耳熟能詳的經典金曲他們根本連聽都沒聽過,甚至以為翻唱致敬版是原唱



但我總是可以在不同世代的記憶中,找出同樣的和絃進行或是旋律走法,所以有人問過我很多次「學習那麼多會不會寫出來的歌跟人家一樣?」我的答案都是不會

因為第一,我還會教你「改」「修飾」「發展」的方法;第二,世代的鴻溝讓聽眾根本不知道有過類似的歌,更何況他們是一般聽眾,就是聽“前面的東西”,而我們在教、學生要學的,是“後面的東西”



6. 既然是流行音樂,難免就有「名人效應」,觀眾不僅好奇,甚至會將專業的分析視為台灣流行的“打臉”、“踢爆”、“起底”...有種幸災樂禍看好戲的心態,大家必須要承認多少有

我們會分析很多歌曲的確有創意抄襲的可能,但是並不表示「哎呀(所有)國語歌(或誰誰誰)就都是這樣啦!」這太武斷也太二分,這是我們最討厭的事,跟網路上流行的哏圖「唐僧被媒體再三下標」一樣。國語流行歌曲的市場本來就比其他比較“獨特”的音樂風格大,更何況我們的本意是教育,這教育當然不是教你照抄,而還有變化,我們是爵士樂手,不要忘記 ^^



7. 西洋流行歌曲的類型比較多元,因為他們就是發展源頭啊!所以各種變化自然也多,這是國語流行歌曲比較缺乏的,所以要跟源頭學習,然後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出來,而和聲、節奏、旋律,都是「建材」,本就需要客觀學習

當然近二十年來國語流行歌曲也有很多很棒的作品與水準,整個提昇上來,但因為市場的分眾與聆聽習慣的改變,所以我一直很樂觀相信,十年前沒人注意到的音樂風格,終究會因為不同族群的欣賞風氣,而被注意到或是開始被重視, 所以我們自認很客觀在教



8. 我們以前是古典音樂科班出身,也做過流行音樂的幕後工作,所以不僅很多藝人、創作者、歌手、樂手是我們的學生,也有很多前輩是我們的偶像與尊敬的,我們讚揚他們的努力與傑出,但系統性的教育是我們堅持的,前輩們藉由模仿與實作製作出一首一首經典,我們以前也是這樣土法煉鋼當學徒出來的,現在則希望注入更多活水,活化豐富整個環境

小小題外話:也常有人好心建議我們,為何不去自我宣傳說誰誰誰其實是我們的學生,這樣我們可能比較不會那麼辛苦?但一來我們教過的學生實在太多,二來“蹭”名人不是我們的風格,萬一他們不願讓我們“蹭”呢?XD 而且這個行業需要的是光芒與獨特,教育者本就應該藏身幕後,不可濫用名氣



以上八點希望能比較清楚讓學生,或想學習的朋友,知道我們在幹嘛?我們很擅長旁徵博引,但是提出來的範例不能只讓大家看熱鬧或是只是一時好奇。其實光是在我的「和聲篇」中,我大概舉了最少有五十首國語流行歌曲,但是就如同第一點一樣:

沒人帶你慢慢聽、慢慢解、慢慢學,你往往會聽不出來後面的和絃變化,除了耳朵與認知訓練還不夠以外,你會分心,因為是你熟悉的語言



想像一下一位專業的外國當代音樂教育者,來解析國語流行歌曲,看看他會怎麼說?大概就跟我們說的結果會比較接近,供大家做個參考

日本跟韓國跟泰國,真的是這樣學習的,我就不再繼續舉例了,也就是因為這樣,你常會聽到一些比較不容易聽到的風貌,就是這意思



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是在「節奏律動」(Groove)與「和聲節奏」(Harmonic Rhythm)

有沒有注意到我在文章中舉的很多都是華語流行歌曲的主流 - 「慢歌」(Ballads)?

原來我希望傳達的觀念是:如果你連進行比較緩慢的和絃進行,都聽不出來的話,那麼速度一快起來,或是和聲節奏比較密集時(爵士樂、黑人音樂、拉丁樂...等都很常見),你不就更吃力,小孩騎大車?

如果你要學即興、爵士樂演奏演唱、或是更完整的音樂風格掌握,那光是在「華語流行音樂」這個範疇,範例就會少很多甚至不夠

當然更遑論出現:「那有唱國語的爵士樂嗎?」這種很淺盤的認知與問法,關於爵士樂的定義可能自己要先好好探索探索

總之,還是一句諺語送給大家:

「大家都會去的野外,是找不到真正的野草莓的」





延伸閱讀:

【問題】唐僧與媒體

你必須要拋開對「風格」「名詞」的偏見甚至自我設限,徹底好好去學好「基本功」

「啟彬老師行動教室 - 36堂課即興解密:和聲篇」

國語流行歌曲

我做過的採譜分析第二部分 - 較著重曲式、和聲、樂理層面,選曲上有英文中文日文韓文之流行、節奏藍調、靈魂樂、放克、酸爵士、電音舞曲...等等

更多心得建議

謝啟彬老師的音樂教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