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而言,在教學或自我訓練上,爭論哪一種方法比較正確,其實沒有意義,終極目標有達到即可

文 / 謝啟彬



大白話講就是我跟凱雅在教學時,面對每一個學生時的「教法」(Pedagogy)都不一樣,我們的經驗是拿來解決學生的各式疑難雜症,而不是學生完全照著我們的教材或系統複誦而已;當然,當老師為學生找出方法時,學生就得照著做,而不是心猿意馬又去看別的教法,或尋找或堅持自己喜歡的,那就是偏食

所以對我而言,在教學或自我訓練上,爭論哪一種方法比較正確,其實沒有意義,尤其對旁觀者而言,你根本就沒有進入我們的「療程」時,甚至還經常會懷疑或是躊躇我們的教學

Pedagogy本就是滾動式的,只是終極目標有達到即可,而這當中需要很多時間的苦練,包括耳朵、腦袋、身體等等都需要慢慢鍛鍊,你管他少林、峨眉、武當、華山、崑崙還是崆峒,甚至是丐幫自創或融合各家的武術,能擊倒敵人才是王道

師父的絕招就是沒有招,招招看似無形卻有形,除了自己的實戰經驗外,還有觀察其他厲害人的練功方式,以及教育時遇到各種不同方式的解決之道,俗稱「Know-how」。而徒弟們的資質與努力都各有不同,找到對自己有用的方法持之以恆,就會有效

我記得大部分的爵士樂鼓手,都會有所謂的簽名句過門或是打法,都成為了後輩鼓手們的經典教材,但是有位鼓手叫Jack DeJohnette,他最有名的就是長年擔任爵士鋼琴大師Keith Jarrett Trio的鼓手,以及像是常跟Michael Brecker、Pat Metheny、Herbie Hancock、Dave Holland等爵士樂大師合作

他最為人稱道的就是他沒有標準打法,也沒有特定招式,但是這在看熱鬧的外行人聽起來,好像他完全不按牌理出牌的意思?事實是他原來是爵士鋼琴手,所以他在爵士鼓演奏與合奏上是採取傾聽、跟隨與互動的方式,有種同時也兼顧到和聲與Comping的作法,這是優秀的爵士樂鼓手們都會做的,他也不例外

而他的非典型打法,並不是標新立異,而是把他聽過、練過的爵士樂鼓手前輩的打法,表現在不同的鼓組敲擊與重組變化上,我曾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遇過一位音樂院的鼓手學弟,他現在已經是我母校的爵士鼓教授,當年他最讓人驚艷之處就跟很多人聽Jack DeJohnette有點像,譬如本來要打在小鼓的他打在鈸架與鼓邊上,以及把本來用在特定打擊樂器上的Pattern,拆到爵士鼓組的雙手雙腳上,這就叫「創意」

另一位知名鼓手Antonio Sanchez也有另一種面向的「非典」,他在大學時是主修理論作曲的,所以他的腦袋在構築點線面與思維邏輯上更為立體,加上我曾經在別篇文章中寫過的,他曾經大量在歐洲巡迴,要在爛鼓上打出好聲音的經驗,以及他對音樂感知的敏銳度與豐富性,還有對各種不同風格音樂的豐厚素養,使得找他合作演出的人都說,我們一開始聽到Antonio在打鼓時,以為有五個鼓手同時在演奏!

所以說,方法百百種,我們自己身在“武林”,各種“武功”大概也都看過了,怎麼練也都有自身的經驗或是交流經驗,實用而有效才是我們的重點,如同最前面所說,每位學生、每位徒弟的立足點不同、資質不同、個性不同、喜好不同,什麼是重要該堅持練的,什麼是該幫他們穩住的方向,那才是一位老師該做的事

所以這種態度,就是我們的教法~很多我們教過的學生,或是光在網路上看網站的讀者,會以為我們的教法一直沒有更新,所以心生輕視、疑慮或給予別人錯誤資訊,但我們隨時都在更新,無時不刻都在更新,就跟電腦作業系統一樣,一更新就更多新功能跑出來、更方便更好用囉!

百聞不如一見,百經不如一課~

---

「教學相長」的意義
就是老師將自己學會的
想出適合學生的方法
然後教給學生
再從學生的反應與提問中
也得到老師沒有想到的面向
這種動作會反覆執行循環
慢慢地不只學生學會
老師也將原本會的,繼續修正精進
我認為這比「因材施教」還進一階
「因材施教」對我而言或是常見的誤解
有點好像老師已經什麼都知道了
然後直接依據不同學生的資質傳授之
或甚至「灌頂」、「加持」之類的
那樣不叫老師,那樣叫做神
好的可說是神的代理人
壞的其實就是裝神弄鬼故弄玄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