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啟彬
其實當我隨手審視自己知道或已經學會/表演過的所謂「調式爵士經典曲」(Modal Jazz Standards),大部分還是如我之前說過的一樣,都是結合調性與調式的
簡單來說只要有II-V-I或IIm7b5-V7alt-Im或沒接去I級的,或是裡頭有調性和絃的關係的,都還是有調性爵士樂(Tonal Jazz)的成分在裡頭
除非像《Little Sunflower》這樣的就是“全”調式的作曲,至於像是《So What》《Impressions》、《Maiden Voyage》《Passion Dance》這些更有名的Modal Jazz Standards就不用講
比較困難的全調式作曲還有Woody Shaw的《Rosewood》、《Jean-Marie》,以及Joe Henderson的許多經典,但是他們的作品也有很多是藉由和絃的排列來創造獨特的聲響,譬如後者的《Punjab》或是《Inner Urge》等(所謂的非功能性和聲 Non-Functional Harmony),還有像Wayne Shorter的《Ju-Ju》等,族繁不及備載,這幾位作曲家/即興演奏家的作品集,每一位都是一個小宇宙需要探索
但不管如何,這些六〇年代的爵士樂作品很多時候被歸類為Blue Note時代的曲子,比較暗,更為現代,但是就樂手角度來說是更為進階,也就是你必須同時具備這些創作者原本的調性與調式素養才能夠理解進而演奏,不然就是即興撞牆,或是和絃根本不會按,因為法則不同了
像《Little B's Poem》(Bobby Hutcherson)、《500 Miles High》(Chick Corea)等都還是結合調式與調性的爵士作曲家作品,我有整理另外十二首這樣概念的Standards文章與播放清單在官網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