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啟彬
當講到「Upper Structures」的即興技術時,再從“分子”的音去想另一個新的音階,其實已經沒有意義而且庸人自擾,原來“分母”的Chord Scales都快記不起來了,只要記得分子上的三和絃有幾種然後好好用它們加上原來的和絃音,「去想出好聽且流暢的旋律線」(重要!)就已經很棒了!我們這兩週介紹了三種
光這三種,就已經練不完,真要列表出來我可以講出十種,我以前有薩克斯風學生會要我把這十種都列表出來,結果到第五種他就掛了,因為一到三根本沒練熟,所以到四以後耳朵跟腦子還沒記憶內化,變成又是新的,所以他就一直撞牆,每次上課都像是重來一遍一般,結果後來還是聽老師建議,乖乖地練前三種就可以練個大半年,而且還能去找到前輩大師的佳句來練習運用
所以我才跟學生講說不要貪心,不要患了資訊焦慮症,或是認為只要擁有列表清單曲目書單條列表格...就叫做會了,沒練起來的通通都叫做不會,而且練習需要時間跟耐力,手指就是精細肌肉,一樣需要鍛鍊的,還有腦袋的記憶力
列表、清單、曲目、書單、條列、表格其實是一種人性的迷思,就很像亞洲人看到英文很溜的人或是英文資料,就馬上矮一截,覺得對方比較對,但其實我遇過很多講英文的或是文字是英文的資料,但是內容大錯特錯或是偏頗孤證的呀!
網路上的影片還有一個大盲點就是因為示範者(拍片者)本身已經會了,所以他講的時候是以「會」的角度去講解並示範的,但是聽者其實是「不會」的,包含樂器的程度跟樂理的常識都未到,所以我經常不覺得是影片講錯,只是有時候不同人有不同邏輯,有的人會講得很複雜這樣聽起來就會很專業,但實用度不高,在即興的技術上來討論,「各種音階」的教法是我看過在這部分最容易出現這類狀況的
譬如Melodic Minor Scale的七個Mode造成的七個音階,瞬間多出來七個音階名稱,再瞬間多出來七個對應的和絃名稱,看起來眼花撩亂,我也都知道,但實際上的運用,在大部分的Jazz Standards上其實用不上(我不是那種保守頑固的硬蕊爵士派哦!完全是出於經驗談),就算在Fusion Jazz或是Modern Jazz中,也不會完全就是「反正看到這個和絃就彈這個音階就對了」的邏輯,都是得先分析全曲和聲才能應戰,甚至前衛搖滾或實驗音樂中,也不是這樣的音樂運作邏輯
總之這篇可以先參考一下,我遇過太多吉他手會有這種「轉換期」,台灣話叫「轉骨」,有的人轉得過來,有的人就轉不過來了,但我還是那句老話,知道很多推算或是代換,紙上談兵完全是沒用的,耳朵沒聽到手指沒練到,效果還是零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