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啟彬
我在學習”高階”古典樂的時期,主修老師、樂團老師、室內樂老師都是歐洲人,加上剛開始正式學習爵士樂時,遇到對Articulation很強調的主修老師(詳見文章前段),所以接收到的意思都是slur為樂句線或蔡文說的語氣、句法,尤其爵士樂即興還要主動創造樂句,所以正確的樂句感格外重要,英文講的feel、time、groove等在中文世界都不容易解釋或找到完全同義字
圓滑線跟休止符等中文音樂名詞都算比較舊時代的翻譯,即便放在古典樂裡頭也是會出現蔡佩娟講的問題,至於staccato在非鍵盤類樂器如絃樂跟管樂上,我印象中都是講斷奏沒錯,跳音的講法應該是從鍵盤類樂器樂手的手部動作來”形容”而產生的說法,絃樂器有Spiccato的技法,我記得中文會講跳弓,也不會講跳音
所以我們也很受不了有些爵士鋼琴老師沒有Articulation,然後還教學生說爵士樂語彙就是比較顆粒感,結果我們常一聽學生彈得硬邦邦碎切感,就可以猜出他們原來的老師是誰?
總之FYI(回覆學生轉載蔡老師的正本清源po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