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V7b5和絃(「降二代五」的常用型態)的練法與手型,以及解決去各類和絃的聲部移動與轉位 [無Tensions],因為很常用所以要克服同音異名的障礙

文 / 謝啟彬


雖然之前已經多次介紹「降二代五」- 又稱SubV7,也是bII7、三全音代理屬和絃 - 代替主要屬和絃以及副屬和絃的概念,也介紹過最好理解SubV7的方式,就是V7b5跟bII7b5互為轉位互為代理的方式,只是換個根音讓完全五度下行解決,變成小二度下行解決而已,甚至那些延伸音在換了根音後反而比較簡單易懂的道理

但學生在實際上操練時,還是容易落進「爵士和絃記號直接換算紙上談兵」的強迫記憶法,而沒有真的到鋼琴鍵盤或吉他指板上去試試,其實都只是手型動作的變化而已

而SubV7基本上就是代理屬和絃的功能,所以如果在一個調性內,就會在I級到VI級都可以與原來的V7代換使用,以C大調為例:

G7 - CMaj7 = Db7 - CMaj7
A7 - Dm7 = Eb7 - Dm7
B7 - Em7 = F7 - Em7
C7 - FMaj7 = Gb7 - FMaj7
D7 - G7 = Ab7 - G7
E7 - Am7 = Bb7 - Am7

因為VIIm7b5並沒有副屬和絃的可能,所以自然也就沒有代理屬和絃的可能,而這樣表示我們練兩個Maj7的跟三個m7的、兩個Dom7的,就可以涵蓋一個大調的調性中

再來就是更為實戰思維的練習方法:這些和絃在運用上的一個妙處在於,當旋律是調性內的時候,加上SubV7,尤其是SubV7b5會有種突然之間好像聲音突出去的驚喜,尤其在黑樂與爵士樂中,所以剛剛所說的C大調中,就可以這樣運用:

Db7b5 - CMaj7(bII7b5 - IMaj7)
調性內的5音G就是解決去的和絃CMaj7之5音,也是Db7b5的b5音;調性內的7音B就是解決去的和絃CMaj7之7音,也是D7b5的和絃b7音,所以Cb=B

Eb7b5 - Dm7 (bIII7b5 - IIm7)
調性內的6音A就是解決去的和絃Dm7之5音,也是Eb7b5的b5音;調性內的5音G就是Eb7b5的3音

(註:五線譜的樂理記載上Eb7b5應寫為Eb-G-Bbbb-Db,但為求易讀很多樂譜會寫成A,所以很多人不會發現有一個和絃在那,或是因為重降重升的緣故又將理解速度拖慢了)

F7b5 - Em7 (IV7b5 - IIIm7)
調性內的7音B就是解決去的和絃Em7之5音,也是F7b5的b5音;調性內的6音A就是F7b5的3音

Gb7b5 - FMaj7 (#IV7b5 - IVMaj7)
調性內的1音C就是解決去的和絃FMaj7之5音,也是Gb7b5的b5音;調性內的3音就是解決去的和絃FMaj7之7音,也是Gb7b5的b7音

Ab7b5 - G7 (bVI7b5 - V7) [*即為古典樂中講的法國增六和絃,詳見後述]
調性內的2音D就是解決去的和絃G7之5音,也是Ab7b5的b5音;調性內的1音C就是A7b5的3音

Bb7b5 - Am7 (bVII7b5 - VIm7)
調性內的3音E就是解決去的和絃Am7之5音,也是Bb7b5的b5音;調性內的2音D就是Bb7b5的3音


你將很快發現,用手指移動的練法比較快記得這些聲音,用五線譜來記載反而要一直去換算那些「同音異名」(Enharmonics),那就是因為我們一般在十二個大調的調性訓練上著重在旋律,而五線譜的記載必須遵從調性,所以如果照著老師的「手指移動快速指南」練法,加上前述跟調性內音的結合,你就不用一直換算,這就是看五線譜記譜的「缺點」,因為五線譜記譜“拖累”了我們對音程的感知

另一種角度切入也很容易記:就是通常一個SubV7b5的b5是原來調性的調性內音,這樣你反向就可以加上這些SubV7b5,就會造成「旋律在調性內但和絃好像跑出去了,而且比副屬和絃還出去,但是瞬間又跳回來了」的感覺,原因就是因為主要與副屬和絃原來根音就是會在調性內,而這兩種和絃的代理屬和絃就是在三全音的距離,也就是增四(和絃上是#4或#11)或減五度(和絃上是b5)的距離


能聽出和絃的最好方式就是第一,由老師提點你那個和絃在哪裡?以及常出現在哪裡?這樣你就會記得那個聲音,這是上課時主要花的時間;第二就是多練習、反覆練習,到直接可以反應

其實對鋼琴手而言,真的記手型之後再去記延伸音的哪個9哪個13哪個11等,會快很多,直接看著和絃記號反應反而會比較快,因為看和絃記號需要時間與經驗的累積,跟醫生看檢驗報告、商務人士看財務報表一樣,習慣看五線譜或簡譜的很多時候看到G7#9b13或A13b5、F#9#11...等通常第一時間是當機,但並不表示就不需要學會


如圖,看來五彩繽紛但其實只是「動作」而已,學會一組就學會其他十一組,只是有的會碰到鋼琴上的黑鍵會有技術上的問題,或是遇到同音異名時會有轉不過來的問題,這都是要靠多操作

真的,給你五線譜大譜表,學生真的永遠都學不會,因為第一你是視譜模式、第二是你學的是一個調,結果實際的音樂作品是別的調,這是很多很多人的心頭痛卻又不好意思說或礙於面子不說的“宿疾”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很會彈鋼琴但是反而聽不出和聲」的根源所在,非鋼琴手經常無法理解,認為會彈鋼琴的應該很能夠聽出和絃進行才對啊?不,那是訓練模式與聆聽模式的問題

這只有四個音的模式,也就是都沒有用Jazz Voicing的概念換音或是加上Tensions,通常愈多音“擠”在一起你就更不容易聽出來,所以先從最重要的骨架來切入會健康很多

以下六張譜例,再講一次,視譜過去是沒有用的!你得邊動手指邊想,然後把手型跟聲音背起來,也就是肌肉記憶跟腦部記憶一起,視覺是不容易記憶的,尤其會被五線譜與同音異名干擾,製作這份十二調譜例一方面是可以練習七和絃(四個音的和絃)之三種右手上聲部轉位,藉以熟悉哪個聲部在動哪個不動?二方面是知道用五度循環練會很有效果,譬如一個大調內的IMaj7跟IVMaj7就是往下差完全五度往上差完全四度,如果不確定的話也可以查閱對照一下看聲音對不對?







比較現代的爵士樂邏輯,經常會將SubV7b5寫成SubV7#11,其實是一樣的,尤其是Voicing上b5就是#4音,寫成#11很多時候是為了要設想到音階的運用,比較音階思維,而如果只是把5音降半音就是和絃思維,其實殊途同歸,兩個是一樣的

那麼就請大家運用你正在學習的曲子,找到正確的調性與和絃後,開始練習吧!多練習就能多習慣並熟記這種SubV7b5的聲音!能聽出這種和絃,前提就在於你常遇到這種和絃!

有時候學生卡關當機了,我會跟他或她說:你要想準備解決去的和絃是什麼,譬如是D大調的IVMaj7是GMaj7(流行歌曲以及黑樂非常多),那它的V7就是D7,這時候你右手或上聲部先找到D7的1、3、b7音,再Voice Leading過去GMaj7,根音換成GMaj7的上半音Ab,就找到這和絃啦!是不是很簡單呢?然後你也會發現SubV7b5的角度來看,3音與b5音的距離其實就是大二度,所以如果3音是C,那b5音就是隔壁大二度的D啦!同樣道理擺在D大調的F7b5去Em7也行!


其實這些就是鋼琴手的“順手牽和絃”跟貝斯手“抄近路”的概念而已啊!所以要從實戰著手,不要從死背和絃符號,紙上談兵學樂理著手,或直接視譜五線譜大譜表就無法感知這種「移動」了,實戰是有其硬道理的!

請注意:SubV7還有諸如SubV9#11(b5)、SubV13#11、SubV9、SubV13等聲音,但是以這種SubV7b5或稱SubV7#11或SubV9#11最常見,所以先練好這種,日後再慢慢加音上去就不會感到一團亂囉!原理是一樣的













註:對有唸過音樂系的同學來說,SubV7b5 - V7 - Im(實際上是bVI7b5 - V7 - Im)就是「法國增六和絃」,bVI7 - V7是「德國增六和絃」,這兩種和絃也是要出現在特定的位置才會這樣稱呼或定義,所以不是所有的SubV7都是X國增六和絃(詳見和聲篇之「第36篇 德國增六、法國增六、拿坡里六 和絃?—與時俱進的學習,才能歸納整理與活用創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