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啟彬
正如上課中提到的,港版的翻唱與編曲,除了之前講過的那個年代混音時愛加Reverb外,仔細聽電鋼琴的聲音就沒有日版的Groove,而且會很明顯聽見大鼓的點非常人工且沒有跟其他聲部「咬合」
雖然說梅艷芳的港版是翻唱自中森明菜的「華麗流行」版,但是這個日本版也是非常「咬合」的,就是16th Funk Feel的統合問題,電鋼琴的第二個音離鍵得比較早,Groove Feel造成手感不一樣,就不會如港版聽來更為鬆散
香港版的編曲者是前輩趙增熹老師,也是當時梅艷芳等多人的音樂總監,他們當年都是用在MIDI編曲機上模仿學習的方式編曲
至於竹內瑪莉亞自己的版本,那毋庸置疑會在樂手的默契與律動上更為加強,因為製作人是竹內瑪莉亞的吉他手老公山下達郎,編曲者是這組創作夫妻檔的固定班底,另一位那個時代就開始活躍的吉他手椎名和夫,吉他的Funk悶音切分就很明顯,造成基本的律動底盤,光聽這三個版就可以很明顯聽出來什麼叫Groove?
所以我不是要長他人威風,日本音樂人在三四十年前就不只學到R&B/Soul的相關曲風,還學到曲風的精髓甚至混音的秘訣
我常說好像你影印一張影印過的紙,內容就會愈來愈淡愈模糊,所以最好是直接學原來的聲音最好
但是人總是會有盲點跟當局者迷的問題,所以需要客觀的前輩指導,還有對自我要求高才行,日本人做音樂跟做工藝一樣,向來以精巧細膩出名,學西方事物也都是這樣的求真態度,連Groove都真的學到
在之後會介紹的阿卡貝拉無伴奏合唱(A cappella)中,我們也能聽到看到年輕人把和聲聲響跟節奏律動,吸收得非常徹底的範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