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啟彬
每一首八〇年代的J-Pop,其實都有一首致敬學習的American-Pop樂曲,這是間宮貴子「Love Trip」專輯中的鍵盤大將與作曲家難波弘之的個人專輯「Party Tonight」中的《City of Silver Grey》,那個Bass Groove是哪一首西洋名曲的底盤呢?
答案是Michael Jackson「Off The Wall」專輯中的《Workin' Day & Night》!當然兩首是不同的曲子,因為日本音樂家都不是直接拷貝照抄,而是用那個idea去發展,並保持相同的Groove,Groove就是當時八〇九〇年代華語流行歌曲比較缺乏的要素,在那個年代的幕後音樂人甚至包含歌手,會覺得這樣編曲太費工花力氣(聽聽後面華麗且切分技巧高超卻整齊的銅管組編曲演奏!),“嫌麻煩”也“做不到”,技術門檻太高
另一個例子是Omega Tribe的《Midnight Down Town》,學習的對象就是George Duke的《Brazilian Love Affair》
Omega Tribe是日本八〇年代活躍的音樂團體,歷代成員都成為J-Pop的重要推手,吉他手與作曲家藤田浩一曾經製作過角松敏生的專輯等、編曲家與作曲家林哲司最知名的作品之一即為松原美紀的《Stay With Me》,此曲歌手為杉山清貴,作詞家為秋元康,就是日後AKB48的幕後重要推手與製作人
另一首例子是《Dear Breeze》學的是Ray Parker Jr.的《A Woman Needs Love》,其他更多這類相似作品的介紹與分析,可運用官網上的「City Pop」分類關鍵字搜尋
所以日本音樂人有致力跟「最好的」看齊(當時Quincy Jones的製作就是高標),而絕大多數的台灣音樂人就比較跟聽眾與市場妥協了,幾十年後再重溫這個歷史發展的進程,對於被冠上新名詞的所謂「Japanese City Pop」會重新在年輕人族群中掀起聆聽風潮,其實就是那種「精緻感」與「水準程度」導致,倒不是因為聽者本身無謂的優越感,跟大眾、別人都聽不一樣之類的,聽音樂不需要帶著優越感,批評哪種音樂不好,而是要多多介紹自己喜歡音樂的好呀!
不用喪氣,重點是當音樂人想往這樣的方向去發展時,他們最需要的是來自觀眾的支持!通常澆熄年輕一輩音樂人熱情的,是同樣環境音樂的前輩或同業(哎呀學這個賺不到錢啦!...會這個有什麼用?又用不到...要學會跟市場妥協啊,不然養不活自己...巴拉巴拉巴拉...)
我們的兒子很愛跳街舞,他從幼稚園開始就愛自己亂跳,因為爸爸媽媽在家裡或在外面都放別人的爸爸媽媽不會放的音樂(他說的 XD),耳濡目染之下我們讓他去上每週街舞課一路從國小到國中畢業,完全沒有功利考量(什麼會才藝就加分對升學有利之類的),上了高中參加社團,又因為好人緣跟Sense不錯,當了所謂「二十聯」的幹部,就是北台灣二十所高中愛跳舞的跟有參加社團的同學,他通通認識,且會經常聚在一起練習
甚至包含很多學長學姊上大學或出社會,不管有無變成職業舞者,他們都會緊密保持聯繫,也會經常相互報馬哪裡有可以精進的課程、研習,甚至比賽等,當然,高中三年他也受傷幾次,曾經崩潰大哭。但是他因為街舞的關係,又因為爸媽的專業在台灣非常冷門的關係(會爵士樂教爵士樂會Groove音樂教Groove音樂...),他聽音樂的廣泛度非常高,常常很多在街舞圈找不到源頭的音樂(因為很多都是嘻哈取樣再取樣),兒子只要一回家問爸爸媽媽,我們就都直接給出正確答案,好像我們本來就知道一樣,哈哈
其實那也是我們沈浸多年的學習歷程啊!沒有因為功利而學,而是因為喜歡才學,從古典到爵士到流行到黑樂到拉丁到世界音樂,沒有一種是「現在學這種的比較吃香」或是「因為會考才去學才去練」的
所以像之前有些老師辦的工作坊,我也都會資助他去參加,國外有街舞大師來,即便辦在台北以外的地方,我們也都會支持,因為初衷都很簡單,喜歡而已,但喜歡之後的付出就看人了,有的人就會保留,有的人會放棄,有的人隨便,有的人偏執,但是那種喜歡音樂、喜歡跳舞的感覺,然後因為學習又能更懂、更熟練、更上一層樓的感覺,還真的沒辦法用「唸哪個科系會比較有前途?」或是「學藝術的會窮死」來蓋棺論定的
只是一點感想,我從小看著孩子們喜歡跳舞(女兒、妹妹也是)而認真去做,然後對照回來很多音樂圈的世故或鬆散(當然,不是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每次都很有感觸呢~
所以在台灣常會出現B-Boys、B-Girls與DJ等嘻哈音樂或Groove音樂愛好者,反而比較熟悉啟彬與凱雅在教的內容,甚至有來上課學習的,而音樂圈很多人對我們在講的事情,其實是一片茫然,因為這原本並不存在於本地的文化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