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啟彬
因為在爵士原力講堂中分享了,我們在歐洲接觸與學習古巴、加勒比海與中南美洲的拉丁音樂,也跟很多來自那裡的朋友認識與相處,就提到了華人到拉丁美洲做工與闖蕩的故事,尤其是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中葉這段時間
最新寫好的文章中,也分享了香港電視台曾經製作播出過四集,廣東人、客家人被騙或是自願前往中南美洲謀生,甚至在那邊通婚與定居下來的故事,古巴篇非常特殊,因為主角雷競璇教授的爺爺與爸爸都是古巴華人移工,所以他除了自己的專業之外,多年來也不斷造訪與研究古巴華工的歷史,甚至記錄下來
我的書架上就有一本他的「遠在古巴」,可搭配這集電視節目專題報導來看,雖然是全廣東話,但是字幕做得非常清楚,製作水準也非常高,實在非常滄桑卻感人,連我爸都一口氣看完四集(其他三集分別是華人到墨西哥、秘魯有兩集)
「香港記憶」還收錄了華人到南洋、東瀛與北美的奮鬥史,因為香港講廣東話,這些華人先輩的原鄉幾乎百分百都是廣東四邑(台山,開平,恩平,新會),他們的後代也很多搬到香港與澳門,所以香港電視台會特別製作這些節目不是沒有原因的
因為我爸爸當兵時在海軍陸戰隊的部隊爲廣東部隊,所以他說當預官排長時就學會廣東話,不然不會跟從大陸過來的長官或老兵溝通,他能聽懂的比我多,他說四邑講台山話的多,算是粵語的方言,跟廣州粵語差異較大,然後又有客家人講客家話的,所以之前文章會寫到蓋亞那的首任總統鍾亞瑟就是客家後裔,蘇利南的第二任總統陳亞先也是客家後裔
不過這不是本文重點,因為不管廣東話、台山話、客家話我都不會講,只是對於人類歷史上的各種漂流與遷徙,以及大時代洪流中的小人物故事,覺得感觸良多,還有雷敬璇教授為了追尋模糊記憶中的父親,所推己及人而做的多次古巴華人凋零紀錄,所以我常說,要尊重別人的鄉愁~
中國大陸的旅遊部落客,也蠻多會特別前往這些有華人足跡的國家或地區,台灣這部分的就感覺沒那麼多了,應該就是人口比例的緣故,當然我想民國三十八年後各省來台的人裡頭,一定也有先輩是曾前往拉丁美洲謀生的,不然我爸不會學會廣東話,他連不少老同事都是廣東人或廣東人後代呢!今天電話中還跟我提起不少我小時候見過的叔叔伯伯~
另外一個冷門小常識就是在海外華人中,年紀比較大的會稱西班牙文為「呂文」,或口語稱作「呂宋話」,因為西班牙也曾統治過菲律賓,所以在菲律賓最大島呂宋島上所使用的語言西班牙文,就有這兩種別稱,菲律賓古名也是小呂宋
我想到看早期的香港電影,張曼玉還會稱汽水為荷蘭水,原因是十九世紀時上海正廣和洋行進口荷蘭汽水,所以以前的汽水就叫荷蘭水,香港跟上海都是熱鬧的國際貿易大港與大城,一些說法在台灣沒聽過,但在對岸有其歷史淵源,就是那些海權大國如荷蘭、英國、西班牙等等在亞洲的商業活動的一絲歷史餘韻
最後補充說明:「葡萄牙」與「西班牙」的中譯是因為閩南語發音,清朝主管洋務的大臣徐繼畬,他在福建廈門認識了美國傳教士雅裨理,便參考他的翻譯法,所以要用閩南語理解並發音
同理,瑞典是Sweden,瑞士是Switzerland(簡稱Swiss),用粵語發音再用字,與用閩南語發音再用字,聲音都像「素一」(ㄙㄨ一)念快一點,所以才會沿用清代對外貿易通商港口所在地區的語言用字
同樣保留廣東話、閩南語甚至客家話發音用字的,還有夏威夷(Hawai),因為如果照台灣講的國語、中國大陸講的普通話來翻譯,應該是哈瓦宜才是,但國父到夏威夷檀香山募款演講,叫夏威夷很合理吧?因為孫中山先生是廣東人呀!當地僑胞也很多廣東人呀!
現在類似邏輯剩下的只有在廣東話或美洲老華僑中才會用到的「夏灣拿」(Havana)了,也就是古巴的首都哈瓦那
現在類似邏輯剩下的只有在廣東話或美洲老華僑中才會用到的「夏灣拿」(Havana)了,也就是古巴的首都哈瓦那
這命名邏輯很好理解,明清時代開始開放對外通商的港口,幾乎都在今日的福建、廣東沿海,要「辦洋務」,處理外交、通商甚至各種國際交流,清朝政府會先用的官員或人才,就是已經累積比較多實務經驗的當地人,譬如泉州、廈門、福州、廣州
加上天主教傳教士相繼來華,外國名字、地名、名稱雖多有變遷,但慢慢地幾乎都是由福建人、廣東人來主導,所以現在我們看到很多外文名的中譯,得設身處地用前述幾種方言來發音才會準喔!不然想破頭也不知道葡萄跟西班為何都長牙了勒?
加上天主教傳教士相繼來華,外國名字、地名、名稱雖多有變遷,但慢慢地幾乎都是由福建人、廣東人來主導,所以現在我們看到很多外文名的中譯,得設身處地用前述幾種方言來發音才會準喔!不然想破頭也不知道葡萄跟西班為何都長牙了勒?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