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樂是大眾普遍陌生的音樂,只用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的角度去切入,都會得到一些連結與關係,卻也會錯過更多爵士樂的特色與脈絡

文 / 謝啟彬


我們在台灣遇到最大的阻力,就是大眾普遍對於爵士樂的陌生,這不是一時之間就可以累積或改變得成的

我對全世界的爵士樂生態發展,當然不可能知道每個人是誰?但是大概的爵士樂多元面貌,可以說還有一定的了解,不了解、不認識的我們會去聆聽

網路上不乏那種感覺跟很多人與團體都裝熟的文字寫作,好像一直講爵士樂裡頭的就是大家關注的,但是其實這個時代的爵士樂,甚至包含爵士樂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多元發展史,一直去追逐人名或是新專輯,其實到頭來也還是陷入自嗨的層次而已,因為別人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重點要回到你怎麼看待爵士樂這件事?是看別人即興得更厲害嗎?還是玩音樂玩得很開心與創作新的作品呢?

這其實就是爵士樂不管在台灣,甚至在全世界,都會遭遇到的問題,因為你可以從古典樂的角度切入來認識,你也可以從流行樂的角度切入來認識

但是從古典樂的角度切入來認識,你就會以為爵士樂的樂曲是跟古典樂的樂曲同樣概念,大師的即興與演奏都是經典,這時候在傳統古典樂的觀眾心目中,就是照著什麼不可不聽、經典名盤的概念來入門,大概不會有那種爵士新星,不管在創作曲或是即興或是合奏上有什麼新鮮感的,他們習慣聽他們認為「應該就是那樣」的爵士樂

而從流行樂的角度接入來認識,又變成比較功利主義的味道,因為流行音樂中本來就沒有定律,所以流行音樂人對待爵士樂的態度,是「技巧」的一種,是「和聲」的一種,是拿來運用的,或有需要再學就好,但是要他們照單全收,他們會先問你這樣的音樂會賣錢嗎?很抱歉,爵士樂比起流行樂,當然很不賣錢,所以它的市場規模一直很小

偏偏我剛前面就講了,你從這兩種角度來切入認識,你會得到一些,但會錯過更多,因為爵士樂不是古典樂,爵士樂也不是流行樂,但是某種程度上爵士樂也是古典樂,爵士樂也是流行樂,簡單說,對於爵士樂的認識,不能只從你生命經驗與所在環境出發,因為我們的環境主要就是這兩種認識的角度 - 古典與流行

所以你會發現老師也在教黑樂、拉丁音樂,包含對古典音樂的分析,也不是那種你以為是理論作曲組在講的或樂曲分析那套,而是想告訴你和絃就在那裡、旋律就在那裡,而音樂的發展從來不是真空的,任何音樂都會相互影響,但是你會因為爵士樂、古典樂、流行樂的「名稱」,產生很多先入為主的迷思或是誤解

所以我們講音樂本一家,不是全部混在一起就不用釐清楚的音樂本一家,而是告訴你這種和絃進行在幾百年前的哪位古典樂作曲家作品中已經有了?或是你喜歡的流行樂歌手,他的曲子其實是哪種和絃進行與和聲變化為根基?

這種就是在原本古典樂教育裡頭沒有的,而流行樂教育?在台灣以外的地方,流行樂教育基本上就是爵士樂教育,只是在台灣,它又被近年的急功好利主義與一窩蜂淺碟效應,給弄歪了

以前在台灣,古典樂為尊,所以有開相關的教育管道的話,經常會被輕視,不然就是得靠主事者比較有遠見,逐漸的,流行音樂人開始反撲搶佔位置,政府也因為文創的概念跟輔助獎勵的心態,讓很多所謂流行樂教育變成科班化,但是師資良莠不齊、注重的技術面導向不同,個人感覺整體程度還是有差,以樂手的養成來說

所以你在網路上看我們講K-Pop,就不是要你注意哪個人叫什麼名字?我們在教J-Pop或ACG音樂,也沒辦法順著你的意在蒐集或收藏,教到R&B/Funk/Soul/Hip-Hop,我們還是想教音樂本質的部分,而這個部分在大眾傳播媒體上很難深度著墨,包含網路也是,因為我講過網路是沒有圍牆與順序的,而真正的音樂教育需要穩健的腳步與紮實的監督,不是哪種流行我們就一起轉向去“哈”哪種就好了

回到最文首的概念,既然陌生,就要好好學,不要只求萍水相逢、露水姻緣或甚至一夜情,你可以不用成為爵士樂手,但是你會發現在你想要增強你的音樂能力時,以及琢磨你的樂團合奏能力時,甚至對音樂有嶄新的看法與應用時,你會發現「爵士樂」的內涵,不再是一群爵士樂迷的分享,也不是流行樂手口中賺不了錢的音樂,也不是古典人認為很簡單可以轉換學習的,而是一種正面的、有用的的「力量」

而這「力量」,流竄在你我這個世紀常聽到的各種音樂之間,因為它在上個世紀,已經衍生出了這些我們常聽到的各種音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