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是什麼意思?是指YYY嗎?」- 當學生如果因為還不了解而下了一個錯誤的結論,老師還要把他拉回來,所以還是放寬心讓老師循序漸進教導與建構,比較有效率

文 / 謝啟彬


現在因為有些同學年紀比較輕,對於音樂名詞的認識很多是來自網路,所以常會出現「誤會老師講一首曲子或一個方法就是什麼專有名詞」的現象

譬如本週現場的同學,因為老師介紹Hard Bop時期的名曲《Ceora》時,有提到Bebop的概念,同學似乎誤解成Bebop就是像Blues一樣的一種聲音或是技巧而已,但其實Bebop還包含對和絃的熟稔以及和絃連結(譬如連續II-V)與旋律上的關係,Cool Jazz跟Hard Bop是這種概念的繼續探討

所以老師在講堂中常講說後兩者是前者的兩個兒子,一個老大一個老二個性不同,這也沒辦法一次就說清楚講明白,尤其在實戰導向的每週課程上,你還必須知道曲目上的和絃連結,以及知道更多曲目,不是好那我們現在把這個Bebop句子裝上去這些和絃就叫Bebop了

特此說明

像凱雅老師也會遇到還沒上課時的同學(太多次了),會對於Voicing這件事情提問,但我常說,提問第一層OK,問題經常發生在第二層,譬如「Voicing是什麼?是指3&7嗎?」這時候老師就知道學生還不了解了,變成學生如果下了一個錯誤的結論,老師還要把他拉回來,所以還是放寬心讓老師循序漸進教導與建構,比較有效率

至於錯把「Modal Interchange」以為是「Sub Dominant Minor」的二十幾年來就很多了(後者是前者的一種),同學們不用覺得不好意思,因為這種在自修或在網路上看時,很容易被搞得暈頭轉向,但是不論學生怎麼暈,老師們都是掌舵人,不會暈船也明確知道要往哪個方向,對學生才會有益的

我只是要表達:專有名詞有很多時候不是你想的那樣,或是不只是你想的那樣,而我們常看到的是學生用自己比較有限的知識,想去解讀還不了解的知識,或是簡單等式化,遑論網友了,以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