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岐痲子(Toki Asako)33首音樂性很豐富、編曲挺有創意、融合不同樂器用法、甚至包含電子合成樂器音色與原音樂器音色非典型組合的歌曲,日本流行音樂幕後編曲家的手法,經常令我感到驚艷

文 / 謝啟彬



昨晚於戶外邊運動,邊挑選出土岐痲子(Toki Asako)33首音樂性很豐富、編曲挺有創意、融合不同樂器用法、甚至包含電子合成樂器音色與原音樂器音色非典型組合的歌曲,日本流行音樂幕後編曲家的手法,經常令我感到驚艷

還有關於和聲上的橫向發展(和絃連結)與縱向組合(聲部配置),日本音樂人跟美國音樂人最大的差別,在於特別致力於精細雕琢,美式流行音樂在六〇到九〇年代這三十年發展的巔峰,如和聲與配器與曲風的豐富變化性,被日式流行音樂承接過去了,不只慢工出細活,而且玩到淋漓盡致

可以說各種音樂風格跟相關的配器(就是樂器的編制與組合),在J-POP中都一聽可以聽出來:「啊!他這首原來是哪首曲子或哪個團體或哪位歌手常用的手法,但是是學起來活用而不是速成照抄」,又加上創意的組合,譬如電子鼓機音色與低音大提琴、合成音色加上真實樂器...等等

而且他們除了編曲演奏與合音編寫以外,錄音室錄音師的錄音與混音技巧很厲害,都能做到「平衡」,我必須老實說當我以音響效果來評價音樂性時,日本的真的都比較飽滿、紮實而且溫暖,卻又不會又太多的侵略性,不會虛虛的也不會爆衝,聽起來真的愉悅許多也比較不會膩,該朝氣有朝氣,該朦朧有朦朧

而且如前所說,因為我很重視和絃進行的堆疊與鋪陳,白話一點講就是像巴西Bossa Nova音樂一樣,會有「哇!接到這個和絃?」或是「喔喔!我沒想到可以這樣接過去?」日系的流行音樂是個很好的入口,然後就可以回溯到六〇到九〇年代的美國流行音樂眾家多元面貌

我們並不太受什麼音樂分類或是用聽音樂來分彼此或識別認同的觀念,譬如你可以說土岐麻子的音樂有種涉谷系的感覺,當然沒啥問題,她本來就是那個年代出道的,你也可以說土岐麻子好像也有復古City Pop/AOR的味道?當然,因為她爸爸就是日本知名爵士薩克斯風手土岐英史,也參加過很多當時的流行音樂錄音演奏,複習自己成長階段聽的音樂也是很自然的事,包含爵士樂,很多合作樂手都是她的叔叔伯伯啊!

況且光憑一首歌是無法定位一位音樂人的風格的,以前出專輯是一張十首,每首都不一樣風格時你要怎樣簡單化呢?這就是你愈想透過文字去理解音樂,經常會覺得卡住或是綁手綁腳的緣故,因為音樂的創造與融合,本來就會超越文字定義與形容詞啊!這些歌曲,有些是創作專輯裡精選出來的,有些是所謂口水歌,也就是英文或日文老歌的重新編曲,製作得都很有水準

如果你想聽出這樣的和絃進行、編曲架構與聲部分配,甚至更進一步,你想寫出這樣風味的音樂,那麼如果你不知道夠多的Jazz Standards,那就很困難了,因為你得擴展你原來不知道的和聲語彙

「等到有空再參加」的結果,就是你會一直沒空,來哦!團班!講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