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啟彬
週日晚上的關鍵時刻來了,為了要能夠放鬆好睡,所以我也把我想講的話一次講完:
以前我跟凱雅曾經受邀到全台灣各地去為很多音樂老師進行研習,雖然舉辦單位有官方的,也有私人的,或是學校、輔導團或負責老師自己邀請的
我們明白現在的音樂老師需要三頭六臂,音樂的領域也很廣,我曾在屏東一講完研習,承辦人老師上台就說那下週我們就進客家歌囉!再來就是歌仔戲囉!...我們被分配到的當然是爵士樂
我們的專長領域是爵士樂,但是通常因為我們的學習歷程曾經跟大家都一樣,所以知道要介紹外來音樂,前後的關聯與整個背後的文化甚至體系,不是這些音樂老師在學校裡頭學的偏古典為主的體系與訓練模式,就能夠解釋清楚的
所以每次我們都花很多時間與精力在做額外的補充,或是示範與帶動,凱雅老師總是開玩笑說你們大概沒看過這麼瘋的老師吧?啟彬老師也是
就是因為那是一整個文化的累積與歷史的演進,所以不可能拿一本書或是幾頁講義,就直接把這些外來音樂講清楚,尤其大家對西洋流行音樂最直接的反射性思考,就是國語流行音樂的對照,這部分也有斷層,所以有很多時候,簡單說,中文裡頭講什麼什麼,不是那個原來文化上的意思
但是如果一直用你習慣的方式來覺得「喔!爵士樂就是這樣」「喔!調式互換就是那樣」「喔!黑人文化就是這樣」「喔!我需要的時候查樂譜查論文就找得到答案了」,那就是一直用錯誤的方法在學你陌生的音樂,與文化,就跟你一直用中文邏輯想學法文差不多,打個比方
有很多學生經常在我花了很多很多時間與精力去講解與建構之後,才發現原來那個文化底蘊遠比他們想像得大很多,偏偏在我們這個文化裡頭沒有,但是你要解讀外來文化時,就得理解外來文化的源頭與成因才行,甚至要想成對方的邏輯
這就是我覺得我們沒有辦法教學生「現學現賣」,或是搞什麼「師資培訓」的原因,因為如果學生就算是老師好了,他不會就是不會,跟網路老哏一樣,數學不會騙你,因為數學不會就是不會
所以回到前面我們多年來經歷太多次的教學現場、教師研習現場,如果你就是不會Swing,結果我為了要讓你過關,用五線譜記載要你“假”一下或虛晃一招,就可以過關了,那我就是在幫你作弊,這不是老師標準高,而是你都不會Swing,也沒有“照起工”學或是被老師修正,然後你跟我說你再來要教學生Swing?那還不如我自己來教就好,雖然現實上不可能
同樣的事情一樣適用於即興、和聲、樂理、風格...上,我們不會的我們不會去教別人,就跟我們不會去教錄音、混音一樣,但是我會的就是不但擅長,而且能教學生到會,要自己先會才能教別人,這不是最簡單的道理嗎?而教的過程就是療程,沒有速成,也沒有速效,自然更不是用問的、用查的,然後遇到有問題再說
我還清楚記得曾經教師研習辦到花蓮時,有的老師還對我這位講師生氣,因為她覺得我準備的講義“太簡陋”,讓她們回家不能複習,換句話說就是講師不在時他們本來想說用讀的,用讀書的、讀譜的概念就可以學得會爵士樂......歷史部分常識部分還可以,但操作不行啊!
我後來就常舉學游泳當例子,你要我教游泳,結果你卻只想拿我的游泳手冊,想說我回家自己讀就會,大概就這意思了(之前在教研究所時遇到少部分在職進修的學生,直接要我把我的書“劃重點看哪裡會考“的學生,也這個意思)
總之,我實在不喜歡這種”研究所“的”學術“氣氛 - 假正經,或是什麼東西就要套個專有名詞才算專業,但是實際上要你操作時你卻不會的習慣,如果查資料吊書袋就能學得會,就跟之前也有講堂學員,上過講堂就要我推薦原文書,好像讀原文書就比較能理解一樣
我也是讀很多原文書啊!但是我會去找連結,找出那個字句或名詞真正的意思,最重要的事也找到音樂上的印證,或是作者要表達的是不是跟中譯版,或是中文世界裡頭理解的不一樣?不是說讀原文書,你的所有文化差異跟對這些藝術形式的陌生,就會不復存在了
大概就是這樣,總之請離開舒適圈,也擺脫本位主義,我再補充一個之前講過的例子:凱雅老師以前常會被功學社邀請去辦教師研習,主辦單位需要題綱,結果講了把蕭邦改編成爵士樂之後(他們說這樣題目比較吸引人也不會讓人卻步),又來問凱雅老師可不可以爵士巴哈、爵士貝多芬、爵士德布西....?
凱雅老師直接回絕,她說你們該循正道來認識真正爵士樂的文化與歷史,不要硬去連結巴哈,貝多芬、德布西跟爵士樂的關係,我們可以做到,是因為我們兩種都有深入涉獵與鑽研過,但是如果不熟,那就不要硬連結,不然永遠都只是學到邊緣表面而已
不要因為講古典的看起來比較高級,就想連結古典與爵士,結果到頭來還是只有講到古典,也不要硬套,很多專有名詞眾說紛紜,也有比重上的差異,「非古典音樂」很多發展都來自街頭,不是都存在於課堂或學院中,如果可以照本宣科就好,那啟彬與凱雅今天早就翹腳捻鬍鬚了,不用教得這麼認真甚至辛苦了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