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啟彬
通常,你要一個古典音樂訓練出身的人,判斷一首曲子是不是奏鳴曲式?
只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是為了要交樂曲分析的報告
第二種是「這已經是常識了」,譬如奏鳴曲式就是很多既存的器樂樂曲名稱
或是如果再深入一點,很多交響曲與協奏曲的第一樂章與第四樂章是奏鳴曲式等
換言之,在古典音樂裡頭的判斷與分析,在專業的器樂演奏者與指揮身上
一首曲子是什麼曲式,段落還是要明白,雖然絕大多數所謂的音樂文字工作者
拜讀他們聽音樂的感人文字中,極少會出現這種被認為是學理分析的描述
但是在爵士樂中不同,不同在於主動性,首先是樂手如果不知道或是探知這是什麼曲式
那他的即興就會缺乏結構與章法 - 即興不是看到一個和絃就演奏那些和絃音或音階 -
然而知道這些曲式如12-Blues、AABA、ABAC、16-Bar、特殊曲子...等等
都不是為了要考試而背誦,我們必須承認在古典音樂的科班養成中
分析跟演奏被認為前者是學科、後者是術科,很奇特的分法,但現實的確如此
所以像在爵士樂中,譬如Grant Green的這兩首曲子,從曲名中你無法獲知的
就是這兩首《No.1 Green Street》與《Freedom March》都是Blues Form
如果你要學習爵士樂,甚至欣賞爵士樂,那麼態度上要調整的是
不要只有把我今天講的當作常識而已,而是一份地圖
前者是Bb調的,後者是G調的Blues,這跟絕對音感也沒關係,對一下樂器就曉得了
爵士樂手前輩大師們,運用這些看似簡單的曲式(Form),創造出許多主題,以及即興
所以在爵士樂裡頭沒有人會說「藍調曲式太簡單了」或是「這不過又是一首藍調曲式而已」
正面的說法與態度應該是「藍調曲式是很基本且重要的」,而前者的兩種講法就稍嫌幼稚
而藉由知道它們是藍調曲式之後,我們就更明白爵士樂大師們在節奏、和聲、旋律...等等
如何讓一首曲子合在一起並能創造流暢起伏?
這是你在網路上看不到也查不到,甚至寫不出來的
這也是為何爵士樂手會一直需要大量採譜與大量聆聽?不是為了要考試或交作業
而是培養那種敏銳度,與學習前人的做法,大量學習之後就會轉化成你自己的語言
這沒有公式,也沒有什麼第幾型?第幾型?的套用模式
因為這本來就是「一樣的東西,不一樣的組合」的概念,不然為何作曲叫Compose?
即興就是快速作曲 - Instant Composing
不是如同字面上以為的隨意、沒準備、臨場發揮、靈感乍現、不知道要幹嘛卻突然想到...
啟彬與凱雅一直把爵士原力講堂,當作是一座橋樑,或是一扇大門
你參加講堂會學到許許多多前述的音樂知識,但不是只有表列清單
要表列清單,官網上的文章還不嫌多嗎?現在隨便Google查也XX首、YYY首...
但關鍵還在於我們會帶你聽 - 聽那些爵士樂手即興的脈絡
即便是前述的“簡單”的Blues Form,但是在爵士樂中,爵士樂手的任務就是即興得精彩
你是要聽到他彈得很快、他彈了什麼什麼Lick、Riff(泛指常用的爵士與藍調短樂句)
還是你更想知道他們如何構築一段即興,或甚至在錄製這些曲目前,有什麼想法與構圖嗎?
這也是我們策劃這一系列爵士原力講堂,而且持續不綴將近二十年的最大出發點
沒有嘩眾取寵,或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可能,也沒辦法堆疊文藻或灌字數
因為又要演奏示範、又要講解舉例...這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啟彬與凱雅的爵士樂才有的喔!
歡迎大家盡快報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