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港都夜雨》、《望你早歸》...談到《Song For My Father》-不同時代的音樂人在致敬學習時所產生的「變種」

文/謝啟彬



原曲就叫《雨的Blues》,寫於1951年,使用的是自然小調或Aeolian調式,以及主要的和聲小調,除了節奏是節奏藍調(Rhythm & Blues)中常見的12/8感覺外,其實旋律與和絃上沒有藍調感(Blues Feel),但有很深的西方音樂理論影響,也就是不是只有傳統歌謠中常見的五聲音階(Pentatonic Scale)。



另外在間奏時出現許多半音階的使用,個人推斷是楊三郎想模仿爵士樂的那種獨特半音旋律感(Chromatic Approach),卻不知道該怎麼做,就變成這首《港都夜雨》。請記得,楊三郎老師原本是小號手,他也曾到日本拜師學習西方的音樂理論過,而這首曲子原本是演奏曲。


我們可以聽聽爵士小號手Louis Armstrong演奏《West End Blues》,即可知曉,名稱上寫Blues的Jazz,除了藍調音與半音趨進外,還有就是對於和絃音的注重,譬如在這首曲子中很明顯你會聽到「屬七和絃」的降7音使用。


找了很多資料,對於音樂創作上的著墨不多,可能是因為被歸類爲「樂理」的緣故。而另外一個狀況,則是創作者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寫作,而在四〇五〇年代時,爵士與節奏藍調的分界,尤其是在娛樂形式的演出上,是不若今日這麼“分開”的,這也是為何許多學術界會定義,「Bebop」是現代爵士的濫觴緣故。


另一首楊三郎創作的名曲《望你早歸》,也是標標準準不折不扣的和聲小調作品,我以前大學時代,曾經參與上揚唱片錄製楊三郎作品的管絃樂團編制編曲專輯「台北上午零時」,由台北縣立交響樂團錄製,因為楊三郎是永和人,印象很深刻

這部分可以參閱我在「恭喜恭喜 - 從一首過農曆年常聽到的拜年歌,認識和聲小調音階與吉普賽音樂」一文中的論述,當時那個年代不管是在中國大陸或是剛脫離日本統治的台灣,音樂家們都已經受到西方音樂理論的影響

陳歌辛的《恭喜恭喜》與楊三郎的《望你早歸》皆創作於1946年(民國35年),兩首都是很明顯的和聲小調旋律與和絃進行,尤其是電視節目錄影中聽到以古典吉他演奏的版本,更是毫無違和感


1954年(民國43年)時楊三郎的另一首創作名曲《秋風夜雨》(原唱許石,很多歌手翻唱),也是主要以和聲小調作曲,而且都運用了當時他愛用的12/8 Rhythm & Blues節奏,甚至有Jazz Swing的伴奏樣態與編制編曲,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太多重新編曲的版本,各世代的歌手都演唱過,要找到所謂的原版或初版不容易了


小時候我爸那時代的人,喜歡惡搞歌詞,用台語唱成「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我們印象深刻,這個哏後來被表演藝術工作坊,李立群的「台灣怪譚」編進劇本中,台灣五六年級生應該都有印象


也請參閱我後來寫過的「「夏端齡」就是服部良一姓氏Hattori的廣東話音譯發音 - 除了多首結合中國風與美國早期爵士樂、拉丁樂的作品外,多首群星會時代的國語老歌也是他作曲的」,服部良一原作的《寒雨曲》也是和聲小調為主的作品,你難道不會覺得楊三郎跟服部良一的作曲有同樣套路嗎?原曲《雨のブルース》也是《雨的Blues》,服部良一1938年即發表





如果Horace Silver可以因為想要模仿巴西的Bossa Nova,而創作出“變種”感覺的《Song For My Father》,我覺得這個台灣版的創作故事,意義是一樣的-本土作曲家想要模仿爵士樂,卻學到了很相近的節奏藍調樂。而我看了許多中文學術資料,絕大多數都是由社會學與樂器編制下手,目前似乎沒有我提出的這種「音樂本質上」的說法就是。

更多資料與實證的輔佐,請參閱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從台灣流行歌壇(或作場圈)認知的"Jazz"談如何找到你真正想學的音樂

古早味的音樂饗宴-美國與台灣60年代的爵士、拉丁與搖滾樂(Keynote)

你我熟悉的廣告歌曲中之日本音樂元素與聊聊跟爵士樂的關聯

是舞步還是音樂風格?從「吉魯巴」談起

60年代的搖滾、爵士與拉丁樂與其對台灣民歌運動及庶民音樂的影響(Keynote)

有關巴布狄倫的另一種面向

民歌運動?另一種音樂層面切入的探討

Mixolydian不是味噌料理,而是一種聲響—中文翻譯成「屬和絃」之後就有問題了!

為什麼我們的流行音樂走入困境?(文字版)

小美人魚跑到上海去邊喝蘋果西打邊跳扭扭舞—回溯國語流行歌曲的音樂風格影響(一)

更多歷史脈絡寫作

不要再過門「咚東董」啦! – 三等分拍型在不同音樂風格中的概念釐清

2012-11-01 爵士原力秋冬講座 經典鋼琴大師解析(九)霍若斯席爾佛 ─ 放克爵士先驅與其名作

「1959」五十年TIJEPA2009年秋冬季深度爵士樂講座系列-第九講 南美新浪潮席捲而來—談Bossa Nova樂風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