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n Getz之《The Girl From Ipanema》採譜分析 - Bossa Nova作曲的高段轉調與即興手法解謎

文 / 謝啟彬


《The Girl From Ipanema》這首曲子,可以說是Bossa Nova的國歌,但是除了好聽之外,很多人看到和絃進行,可以說是“霧薩薩”,既然如此,在即興時當然更是不知道該如何思考並演奏了!這首曲子在樂理上可以說是很“高階”的,但是厲害的作曲家就是這樣,音樂在活用樂理後,反而是加分的,聽來絲毫不覺窒礙,而不是大家誤認的“被樂理綁住”呢!

今天我們要來分析薩克斯風手Stan Getz最傳世的“那段即興”,但在此之前,先簡單地說明一下背景:原來這首曲子,演唱者與吉他手Joao Gilberto是用D大調演奏的,因為符合吉他調絃(E-A-D-G-B-E),聲音會比較清亮,跟小提琴一樣(G-D-A-E)。

換句話說,你如果以為Real Book裏頭的樂譜是正確的調,那就錯了!現在很多人都以為《Girl From Ipanema》是F大調,然後又因為B段很困難,就也不敢任意移調,但原來不但不是F大調,Real Book上A段的和絃也是“採譜者改編版”的喲!

但是我們今天聽到的「原版」卻又是降一個半音的Db大調,怎麼回事呢?原因就在於這段有名的典故:Joao Gilberto不會唱英文,但是專輯製作人說因為要在北美發行,所以需要有英文的演唱版,所以跟著去的Joao Gilberto老婆Astrud Gilberto上場代打,發音已經比老公好,但仍有濃濃的葡萄牙文腔。

而為了女歌手的音域,全團的人都降半音演奏,也就變成了原版的Db大調囉!Stan Getz照樣即興得非常迷人,而也有一個很著名的講法,是薩克斯風大師其實在模仿兩位巴西歌手演唱的韻味與腔調,所以這也是非常值得學習的 - 他的即興有一半自原曲主旋律的變奏,一半則是根據和絃與調性的即興。

Joao Gilberto當時其實蠻懊惱,原本他彈這首時吉他是用D大調彈,結果製作人為了配合他歌手老婆Astrud Gilberto的音域定Key,要全部的爵士樂手都降半音成Db大調,然後Joao Gilberto得“砍掉重練”,因為很多和絃原本彈D大調的(用到空絃比較多),都變成要彈封閉和絃比較多

所以其實你會發現他彈得有點小心翼翼,甚至可以說比原來的功力有差,就是這道理,而A1第八小節,貝斯手有習慣性往上半音(Db69 - D69),這是Bossa Nova音樂的習慣用法,結果Joao Gilberto是直接Db69 Chord直直彈過去,聽貝斯手跟吉他手在這裡的“交會”就知道囉!鋼琴手也是作曲者Jobim,以簡約的彈法剛好這裡就留白,什麼都沒彈,哈哈!

Joao Gilberto自彈自唱的A1尾端(貝斯尚未加入),還彈了一個想要去D69的F#-B-E Voicing,B是6、E是9,但是少了根音D,後面相同段落都不彈了,直到尾聲的DbMaj7 - D7#11 - DbMaj7 - D7#11...

所以說音樂是活的,爵士樂不是照Real Book的彈呀!

另外一個在「爵士樂玩法」上的著稱變型,也就發生在「前奏 - 主題 - 輪流即興 - 主題再現 - 尾奏」的模式中,因為商業發行的考量,變成了主題有兩次 - 一次是Joao Gilberto的男聲葡萄牙文版演唱,一次是Astrud Gilberto的女聲“葡萄牙文腔”英文版演唱,而即興就由次中音薩克斯風與鋼琴來擔綱。而當初美國版發行時,有很多錄音室剪輯版,有的是為了廣播電台播放,有些是為了宣傳廣告,請記得找約5:25的版本,後來發行的專輯版(開頭的封面圖片)也有收錄。

以下是Db大調的和絃進行與曲式:


A段就是作曲者Antonio Carlos Jobim很偏愛使用的美國爵士樂曲《Take the "A" Train》(Billy Strayhorn所作,由Duke Ellington Jazz Orchestra演紅),這段樂理說明請參閱「和聲篇」。所以也沒有Real Book上寫的「降二代五」(第五到第七小節F大調的Gm7-Gb7-FMaj7),就是正常的II-V-I而已,而IIm7時貝斯手已經演奏了V級的貝斯音,所以第五到第七小節聽起來有V9sus4到V7的掛留四解決的聲響(Ebm7/Ab - Ab7 - DbMaj7)。

而第八小節的DMaj7,則是Db大調的bIIMaj7,樂理上解釋是從Phrygian調式借過來的「調式互換」(Modal Interchange),但是從吉他演奏上來看(Bossa Nova的發展跟吉他有很深的關聯),就是整個I級DbMaj7移一格的聲響,這真的在巴西音樂中非常常見。

也因為如此,死盯著樂譜看的人,就會在A2時不小心又把bIIMaj7彈下去了!殊不知在A2接B段時,bIIMaj7是要當作共同和絃(Common Chords)轉調的,所以,別再彈錯囉!

接下來就是重頭戲了!要討論B段的和絃進行時,要把旋律拿進來考量(為何採譜分析都沒有全曲的旋律與和聲樂譜,是因為版權的緣故),我們就先來看看B段長怎樣吧!


先說明一下,B段第四行的主題旋律,隨著演唱語言版本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我在譜面上呈現的是Joao Gilbero的葡文男聲版,聽起來兩個在屬七和絃上的#4音,都像是到5音的趨近音(Approach Note);而Astrud Gilberto的英文女聲版,則因為歌詞的音節緣故,直接停在Bb7的#4(#11)音E,以及Ab7的#4(#11)音D上,不可不識。(所以Real Book真的是很“簡明”的...)

如果你光看B段前三行,必定會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但是如果我告訴你,先從每小節第二個和絃跟旋律音來下手呢?可能就有點曙光囉!這是從前一段對第四行的說明所得到的靈感:你會發現G7的旋律音是2到3(A到B),而下一行的Bb7旋律音也是從2到3(C到D),第三行的Cb7旋律音也是從2到3(Db到Eb,或是同音異名B7的C#到D#),所以表示這三行等於是同一段旋律,轉了三個調哦!


如果這樣的話,我們把第一行看成D大調的I級到IV7,後者是藍調和絃(Blues),亦即是從藍調衍生出來的,如果DMaj7是I,那G7就是IV7。這樣的話,如果下一行的Bb7也是IV7呢?那表示前面應該是F大調的I級,也就是I級,而在這裡,作曲者Jobim用此調的VI級代替了I級,所以變成了Dm7,看出來了嗎?

至於為何不繼續用FMaj7呢?我的分析是因為第一行是DMaj7,第二行改用Dm7,會有大小三度對比的感覺。而這也代表著,第一行的藍調和絃IV7(G7)並沒有解決,而是兩行直接用大小對比的方式,巧妙地轉調,但旋律上是很明白的D大調轉到F大調「往上小三度平移」囉!

那麼第二行到第三行呢?就更有趣了!照前面的推測,Cb7是IV7的話,那此段就是Gb大調,而作曲者再次用VIm7代替IMaj7,所以在調性上是F大調轉到Gb大調的「往上小二度平移」,但是有趣之處在於第二行第二個和絃Bb7,在F大調中是IV7,然而在下一行的Gb大調中,它又是V7/VI,所以就這麼順理成章地解決到Ebm7上去囉!

這樣拆解,看起來好像很複雜,但是卻是解釋《The Girl From Ipanema》最清楚的方法囉!我補個圖更清楚:


當然你要繼續“樂理解釋”下去,還能說Cb7就是B7,也是第四行第二個和絃的「降二代五」,但是我覺得沒有那麼多,因為最後一行就準備回到Db大調的「3-6-2-5」了!而這B段的四行也成為一組完美的和絃進行,旋律上則是第二行比第一行高小三度(Minor Third),第三行比第二行高大二度(Major Second)。

當這樣講完後,歌手通常就能找到音準了,不然通常會跑Key...除了上段的教法外,我有時還會加上:第一行的最後一個音往上完全四度(Perfect Fouth),就是第二行的第一個音;第二行的最後一個音往上小三度(Minor Third),就是第三行的第一個音;至於第三行接到第四行則是音階音(Scale Notes)而已,這樣大家就不會抓不到音啦!

所以你看,這首曲子這麼“高階”,連和絃的前後關係跟調性的前後關係都搞不清楚的狀況下,自然會覺得很難,甚至放棄彈好或即興了!另外一個很正面的思維,就是理解樂理不是拿來規定的,而是拿來活用的,換句話說,Jobim不是根據一個什麼法律規則來創作音樂,而是他在考量和絃關係與旋律關係時,有這些「合理的選擇」供他活用。所以別再講什麼「學太多樂理會阻礙我創作」的蠢話啦!

如果我們將調性移回已經是“將錯就錯”的Real Book調,應該是長這樣,我也順手將分析做好了!關鍵點就是,很多人轉不過來第二行的F#m7,其實就是Gbm7,也就是跟第一行第一個和絃有「大變小」的妙處,用耳朵聽其實很快,用眼睛看反而很慢呢!這也是我之前寫了此文的緣故。



這樣的“解謎”分析完畢後,再來理解Stan Getz的即興,就會更通也更知道該學到什麼啦!

雖然Stan Getz只有即興一個Chorus,但是除了先前提到的「模仿葡文歌手的腔調韻味」外,我們也能學到創造更漂亮旋律,以及運用巴西節奏的高低切分特性(詳見「節奏篇」),即興出一段好Solo:


A1時Stan Getz吹的是原來的主題旋律,但是心中想成Gilberto夫婦的唱腔,以及他所理解的Bossa Nova律動。A2一開始也仍是主題旋律,但是有點切分了,到了第二個和絃就將旋律拔高上去,樂理上可以說是「八度互換」(Octave Replacement)的概念,換句話說,原來一樣的旋律,你將八度高低調度一下,就會產生好像是新的旋律一樣囉!而A2的第五到第八小節則又回到主題旋律。

B段開始,也是轉調“挑戰”的開始,Stan Getz一樣留在跟原來主題旋律類似的旋律,至於為何在G7會出現E音,則是因為他視此段為D大調的關係,是D大調音階。B段第二行則是演奏了Dm7的5-b7-1-9(2)-9(2)-9(2)-b3-9(2)-1-9(2)-1(A-C-D-E-E-E-F-E-D-E-D),甚至延伸下去到B段第三小節都還是Dm7的b7-1-1-b7(C-D-D-C),接下來的神來一筆就是他直接吹到Bb7的b7音Ab音,而這音就是讓Bb7在F大調中會有藍調味的藍調音(Blue Note),以調性來說就是3與b3之間的移動,非常厲害,畫龍點睛!


B段第三行,Stan Getz又吹回來原來的主題旋律,但是他從前面小節的Ab音用快速音階音群直接抵達Gb大調的7音F,同時也是Ebm7的9音,非常好聽流暢,彷彿渾然天成,如果不是對和絃與調性有深刻功力的爵士樂手,是做不到這種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轉折的。

而在Cb7中,Stan Getz依舊使用了處理前一段VIm7 (IMaj7) - IV7的手法,也就是第三行第二小節仍是在Gb大調內(這也是當然的,因為他演奏該處的主題旋律),但是半音下行解決到Cb7也就是B7的b7音A(用Cb7來看就是重降B,Bbb),同樣強化了此調「藍調音」的聲響,等於同一招用了兩次,但是用得極好,如果沒有之前的和聲與旋律分析,一般聽眾大概很難體會爵士樂手到底是在厲害什麼的?


B段第四行的「3-6-2-5」,自然是出身Swing與Bebop的Stan Getz之強項,而我們在「和聲篇」中也提到過「大二度下行」的「II-V」練法,所以在這裡就好像兩句對仗,同樣動機的句子,然後差了大二度一樣。至於為何從G音開始?因為他要去Fm7的b3音,所以是「下半上調」(G-Bb-Ab)的句型(詳見「旋律篇」),Ebm7處也是「下半上調」去b3音Gb哦!(F-Ab-Gb)。在“V7/VI”的地方,Stan Getz想成強調b9音,所以Bb7停在Cb,而下一個Ab7時則想成Db大調的調性內音,也是Ab7的5音Eb,然後從Ebm7“對仗”過來 - 「F-Ab-Gb / D-F-Eb」,同樣都是「下半上調」喲!

最後的A3,前四小節就是把高高低低的Bossa Nova節奏,變奏原來的主題旋律,但是一定要了解這種音樂的特色,你才會知道怎樣放重音(Accent)跟下墜音(Fall),像打擊樂器一樣地即興!最後四小節則來了個非常Lay Back(變慢的彈性速度),漂亮地用主題旋律變形,結束這個回合~

如何?很多人覺得輕鬆愜意的Bossa Nova,原來有這麼多學問在裡頭啊!

如果行有餘力,可以把曲末時Stan Getz在Astrud Gilberto演唱到B段時的“插音”即興也採譜起來,會學到更多哦!你也就明白『「我只會演奏(唱)旋律為何要知道和絃?」流行樂、藍調樂都根基在各種和絃進行上 (影片)』的真諦!

建議各位搭配此篇服用,不過當時我用的是"Real版"的調:

[爵士行動小教室] 萬一需要在《The Girl From Ipanema》B段即興時,最有效的兩種方法 (影片)

功德做好做滿,我把上文Db大調的解說與分析移好調,這樣你在未來學習即興這首曲子時,就會有更好、更有效、更多的想法來構築即興囉!


另外因為這首曲子有很多薩克斯風手學習與演奏,我也仿照「超重量級的《Donna Lee》主題完整歷史、和聲、曲式、旋律採譜分析與活用練習」,移給大家Bb調與Eb調的Stan Getz《The Girl From Ipanema》Solo:

Transcribed Solo of Stan Getz on 《The Girl From Ipanema》(Bb調樂器)

Transcribed Solo of Stan Getz on 《The Girl From Ipanema》(Eb調樂器)





延伸閱讀:

「轉調」很重要,但是你聽不出來的原因並不是這些曲子轉調了,而是你得先「轉念」

[爵士行動小教室] 萬一需要在《The Girl From Ipanema》B段即興時,最有效的兩種方法 (影片)

要獲得藝術上的自由,你需要紀律的執行,只是很多人以為那是阻礙而抗拒或忽視它

「耶!我拿到這首的爵士譜了......咦?怎麼跟我聽到的不一樣?」

「我只會演奏(唱)旋律為何要知道和絃?」流行樂、藍調樂都根基在各種和絃進行上 (影片)

南美新浪潮席捲而來 - 談Bossa Nova樂風的形成(講堂講義大綱)

更多有關Bossa No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