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啟彬
常年教學以來,經常講到絕對音感與相對音感的問題,這系列兩篇文章大家參考一下!
用最簡單的比喻就是:
你老婆的弟弟來家裡找你
你要小朋友們叫他「舅舅」
他們從來沒看過這個陌生男人
害羞的小朋友甚至會不叫
但是當舅舅多來幾次,有時候甚至帶禮物來時
小朋友就會跟舅舅熟了
甚至期待或預測舅舅下次什麼時候會來
下次他們就直接知道這個男人不再陌生
他是一種叫做「舅舅」的生物
但是當父母親的,還是要漸漸讓他們明白
「舅舅」的意思是:他的爸爸跟你媽媽的爸爸是同一個
然後你媽媽的姊姊妹妹叫做「阿姨」
下次會出現!然後依序認出舅媽、姨丈、外公、外婆等
重點就是,大家都忘記,是什麼時候「開始」對舅舅有記性的了!
所以萬一當小孩突然說出,這個男人是我的舅舅時
大家就會覺得,這小孩好了不起、好神、好聰明
或甚至有超能力或是喇嘛轉世
別忘了,以正常情況來說,你得教你的小孩
先讓他們認知說這個人叫做你「舅舅」,他們才會建構那個記性。
以上為姻親關係與絕對音感之分析示範文,其餘請讀連結文章!^^
關於絕對音感與相對音感的討論與理論,雖然眾說紛紜,不過現在可以比較明確知道的「認知差異」,在於:
在台灣,大家以為絕對音感就是一個正常的人類,一聽到任何音高,就與生俱來地知道這個音叫什麼名字
在國外,其實絕對音感的意思是,你聽到一個或一組音時,可以準確地用一樣的音高唱或奏出來
至於前者是否是因為典型背誦式教育的負面效應,就不得而知了,只是在了解後者於實際應用上的優點後,就知道怎麼學了!
就我的教學經驗來看,絕對或相對音感的有無,跟學習五線譜與簡譜,或是學習流行或爵士或古典,並沒有絕對的關係,因為,終究還是都要會,重點是「音程」而不是「音名」或「唱名」問題,首調或固定也不會是問題,譬如,我們常常要寫譜或是教移調樂器的學生,事實證明我能講他的調,也能講我的調,像凱雅老師甚至能總譜彈奏,那是即時移調的本事。
但是請仔細看文章,以及延伸閱讀的兩篇專業文,唯一會有麻煩的,是你的Mi跟我的Mi的問題,假設是我的C7之3音為Mi,在降E調saxophone中他要想成A7,但是就不能講A7的Mi,要說是A7的3音,是#Do(C#),因為你講Mi,會是5音,這時候災難才會開始。
所以關於「什麼調都會聽成C大調的問題」,我覺得就是需要固定調的訓練而已,有十二個調在不同調號上,甚至很多會有調性色彩的問題探討,還有就是在曲子中「轉調」的問題,你要聽到調性(首調),但是你還是要知道固定調是什麼音。
因為,樂譜是拿來「溝通」用的,你也會有跟別人合奏的時候,比較資深的同學也就知道,流行歌也不是都只是Diatonic而已,這也是簡譜會比較難記載的原因。所以,不要用自己已知的去推測自己還未知的,會是比較好的態度。
鋼琴手們一定會覺得,好麻煩哦幹嘛會有移調樂器,或是我有小號學生會說,直接拿C調小號來吹“比較簡單”,這都不對。人家是移調樂器,不是他們故意找你麻煩的,而是樂器的構造上為求音準與共鳴所得到的最好設計,所以也請別用本位主義出發。
那你又會問,那薩克斯風手在上視唱聽寫課時,又要怎麼聽?他聽鋼琴就還是照樣固定音高啊!只是要先給他基準音,而他回到薩克斯風上時,他會吹成自己的調,然後如果要合奏,有人就得移調,要不是我們配合他,就是他配合我們囉!就這樣!
商業世界的複雜運作,有很多時候不是渺小的我們可以想像的
譬如,我就很難想像說在鋼琴上即興的時候
左手完全無法彈Voicing跟Comping的華語偶像男歌手
會說自己是主修爵士鋼琴演奏或熱愛爵士樂的
不過如果你是想要在流行音樂界當賣臉偶像,那也不用管我們講什麼了
只是,如果大家要打臉汪東城的吉他音準與音色,或是CNBlue的空氣導線
那在爵士樂中,爵士鋼琴手的左手技能
就有如吉他手對音色的重視,以及一定要有導線才會讓電吉他發聲一樣
都是基本再不過的東西而已,不但不是苛求,還是基本要求
而這影片絕對是正面的示範,人家也是出來說是性感美女
但是爵士鋼琴演奏與歌唱的功力,也是個真正的才女
然後你還能選擇喜歡不喜歡~
第一篇:絕對音感?相對音感?固定調?首調? - 先談談常見的謬誤
第二篇:到底是要怎麼唱、怎樣做呢? - 推算法、方便記憶、音樂生態等所造成的誤差
第三篇:有「絕對音感」真的很神嗎?用「絕對音感」作曲?別鬧了!
第四篇:你說諸葛亮很厲害,他說孔明很強;你說地瓜好吃,他說蕃薯營養 - 台灣音樂教育的「歷史共業」常讓我們卡住學不深入
延伸閱讀:
絕對音感?相對音感?固定調?首調? - 先談談常見的謬誤
到底是要怎麼唱、怎樣做呢? - 推算法、方便記憶、音樂生態等所造成的誤差
你究竟身在何方?—爵士樂中常用的調性以及判斷應用
爵士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