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啟彬
哈密瓜有一種哈味?淡定紅茶喝了就淡定?
大學生問「瞪鞋搖滾」(Shoegaze)是什麼,被我秒破解,也看出很多人聽音樂其實只求不同卻不知本質。
因為這種搖滾樂類似所謂的後搖滾Post-Rock,吉他手經常因為需要控制所謂空間系的效果器,所以眼睛會一直看著地上的效果器機台,或低頭彎腰調整效果器參數。
但是這跟音樂一點關係都沒有,甚至有點是外國文青樂評人發明的“天真音樂名詞”,卻莫名成為一種可以拿來形容正在聽的音樂的“類型”。再經中文化之後,就變成一種「名詞」了!
最誇張的是學生還是拿著手機在維基上查到的資料問我,然後我迅速瀏覽之後回覆他「瞪鞋搖滾」的真義,而他恍然大悟的表情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但這不是連維基百科都寫了嗎?還中文版的 Orz
先不長篇大論,如同標題所言,有時候是一種戲謔之間創出來的字,或是一種惡趣味,卻被後面的人當作是一種正經的字或事情,這也是傳媒所帶來的一種影響啊!
而年輕人經常會去追逐這種,同儕這樣說所以我也要這樣說,才會取得一種認同感,或是我不隨波逐流不媚俗的聽音樂態度。
然而,很抱歉的是,這仍然是一種人云亦云啊!
再跟我講「數字搖滾」四個字啊!
同樣的概念,不只古典音樂裡頭老早已經發展很久,許多非洲傳遞到美洲而衍生出來的音樂風格,原本就都出自於祭典與宗教場合(婚喪喜慶),只是大家都只記得那些後面的「名稱」,而忽略了追溯源流與功能的重要性呢!
這是來自北非摩洛哥的傳統音樂。
學樂器還是學音樂?—技術與技巧,並不表示就是風格與技法
如果說Post-Rock的定義,就是用電聲樂器(Electric Instruments,泛指需要擴大或可以經由效果器、錄音物理技術等處理的樂器)去試圖做出交響(Symphonic)的效果,或是也以創造特定聲響、音質的改變、動態變化等,以產生對畫面或情境的聯想(註:請注意不是創造畫面,聽覺不會創造視覺,很多人用的都是形容詞的”彷彿“)
那文章中所描述介紹的華格納,就是"Pre-Metal"了!
白遼士就是"Pre-Synth"、巴哈就是"Pre-Jazz"、柴可夫斯基、普契尼、拉赫曼尼諾夫......就是"Pre-Film Music"囉?
古典音樂也早有所謂“標題音樂”的做法,以及在“Sound"上面下功夫的;而電子音樂的發展,記得也是有一種是堆疊與效果器混搭或運用錄音技術的...
差別不就在於Electric Instruments跟Acoustic Instruments上的配器法(Orchestration)嗎?如果又說許多都是器樂、演奏曲的話。
延伸閱讀:
別再一直切割分類以為懵懂了 - 為什麼學習爵士樂很重要?我指的是完整而有系統的學習
音樂的分類到底是怎樣 - 好的分類讓你事半功倍,不好的分類讓老師跟大家都很累
後?前?新?舊? - 再論音樂風格分類與一些奇怪的現象
爵士樂可以很快跟大家都熟,但請別輕易地跟爵士樂裝熟

哈密瓜有一種哈味?淡定紅茶喝了就淡定?
大學生問「瞪鞋搖滾」(Shoegaze)是什麼,被我秒破解,也看出很多人聽音樂其實只求不同卻不知本質。
因為這種搖滾樂類似所謂的後搖滾Post-Rock,吉他手經常因為需要控制所謂空間系的效果器,所以眼睛會一直看著地上的效果器機台,或低頭彎腰調整效果器參數。
但是這跟音樂一點關係都沒有,甚至有點是外國文青樂評人發明的“天真音樂名詞”,卻莫名成為一種可以拿來形容正在聽的音樂的“類型”。再經中文化之後,就變成一種「名詞」了!
最誇張的是學生還是拿著手機在維基上查到的資料問我,然後我迅速瀏覽之後回覆他「瞪鞋搖滾」的真義,而他恍然大悟的表情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但這不是連維基百科都寫了嗎?還中文版的 Orz
先不長篇大論,如同標題所言,有時候是一種戲謔之間創出來的字,或是一種惡趣味,卻被後面的人當作是一種正經的字或事情,這也是傳媒所帶來的一種影響啊!
而年輕人經常會去追逐這種,同儕這樣說所以我也要這樣說,才會取得一種認同感,或是我不隨波逐流不媚俗的聽音樂態度。
然而,很抱歉的是,這仍然是一種人云亦云啊!
再跟我講「數字搖滾」四個字啊!
同樣的概念,不只古典音樂裡頭老早已經發展很久,許多非洲傳遞到美洲而衍生出來的音樂風格,原本就都出自於祭典與宗教場合(婚喪喜慶),只是大家都只記得那些後面的「名稱」,而忽略了追溯源流與功能的重要性呢!
這是來自北非摩洛哥的傳統音樂。
學樂器還是學音樂?—技術與技巧,並不表示就是風格與技法
如果說Post-Rock的定義,就是用電聲樂器(Electric Instruments,泛指需要擴大或可以經由效果器、錄音物理技術等處理的樂器)去試圖做出交響(Symphonic)的效果,或是也以創造特定聲響、音質的改變、動態變化等,以產生對畫面或情境的聯想(註:請注意不是創造畫面,聽覺不會創造視覺,很多人用的都是形容詞的”彷彿“)
那文章中所描述介紹的華格納,就是"Pre-Metal"了!
白遼士就是"Pre-Synth"、巴哈就是"Pre-Jazz"、柴可夫斯基、普契尼、拉赫曼尼諾夫......就是"Pre-Film Music"囉?
古典音樂也早有所謂“標題音樂”的做法,以及在“Sound"上面下功夫的;而電子音樂的發展,記得也是有一種是堆疊與效果器混搭或運用錄音技術的...
差別不就在於Electric Instruments跟Acoustic Instruments上的配器法(Orchestration)嗎?如果又說許多都是器樂、演奏曲的話。
延伸閱讀:
別再一直切割分類以為懵懂了 - 為什麼學習爵士樂很重要?我指的是完整而有系統的學習
音樂的分類到底是怎樣 - 好的分類讓你事半功倍,不好的分類讓老師跟大家都很累
後?前?新?舊? - 再論音樂風格分類與一些奇怪的現象
爵士樂可以很快跟大家都熟,但請別輕易地跟爵士樂裝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