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藝術」跟「走藝術」,其實並不相等

文/ 謝啟彬


回到南部岳母家,晚上跟著亂看了一些電視這節目蠻有名的,強調比較知性
本集的題目跟我們有點相關
叫「父母親應不應該支持孩子學藝術或走藝術這條路?」
現場有正反學生與家長,還有一些專家
加上一些藝術界成功人士等

其實大家都說得很有道理
各種考量與擔心,都是必須要去面對的
甚至我們自己在走藝術這條路時
這些問號,根本不只來自於家長父母而已
現在當了老師,更看到許多想要”逐夢”的年輕人
也親身見識或經歷過許多嚴重的親子與環境衝突

不過如果我有權利,可以發表一些個人看法的話
我想說的是,節目中主持人、來賓、專家甚至觀眾
都犯了一個很大的盲點錯誤

那就是「走藝術」,就是去「學藝術」或是「考取藝術相關科系」,或在國內,或出國

但實際的情形,真的不是這樣的,也不是止於如此

如果你連學校裡的藝術相關科系,能不能夠給你真正走藝術的補給養分,或是有沒有真的得到一技之長,都還無法辨識清楚

那麼不管是家長,或是學子,其實都可能只是會走一大段冤枉路,然後再來安慰自己說是「一切都是為了藝術」…

你可能要看遠一點,甚至你要學會看清一些落差
文憑與學位,絕對不是藝術成就的終點
那甚至連門票都還算不上
只能說你有進入一個「模擬環境」而已
後面路還長得很,大家都想聽“旅遊達人”的建議
但是人家的成就,是自己走來的

真的,去「唸藝術」跟最後「有沒有靠藝術謀生」
在這個時代已經沒有完全必然的關係了!

一點見解。





延伸閱讀:

音樂的學習,在台灣已經變得非常畸形了,而且絕大多數都是在做最基礎的打樁作業而已

音樂課要好玩有趣?當然可以!只是在現有的教育體制內很難達到

學校裡頭的課真的能學得比較完整充份嗎?其實實情可能完全相反

再見了!台灣的體制內高等藝術教育體系 - 辭去了皆任教十餘年的實踐大學音樂系各門課程,更專注在自己能做的上頭

你在乎的是有個爵士音樂系可以念,還是你真的想學好爵士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