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虛不是虛偽,自信並非自滿 - 要能隨時自我要求,看清自己到哪裡

文 / 謝啟彬



週三在台中,跟現在的學生們分享了一個故事:

我們長年辛苦籌辦國際爵士營,是真的希望大家能學到東西,也希望外國老師能真的傳授東西

然而身為本地人的我們,卻常成為夾心餅。因為我們了解外國音樂家要求的水準,也知道在台灣的所謂業界概況

有的學員一開始參加時還是菜鳥,但幾年後好歹也混了一段時間了,程度或許變高了些,也能接到場或是有表演了,但是有時候也油條了起來

有的學員則是從一開始,在本地就已經是小明星有點名氣的樂手或歌手了,但我們相信那股想要自我再充電的一顆心

曾經到了有一年,有的學員給了一些建議,站在台灣人的角度似乎是不錯的,他們會希望能夠安排讓台灣學子跟外國老師同台演出,認為一方面磨練機會,二方面給信心



相信我,能夠給信心的地方,我都給了,有時候甚至我覺得都給太多了,學生忘了自己真正的程度到哪或是還有什麼地方不夠

畢竟,在台灣很容易就能變成“老師”,不是我們一直“壓制”學生,而是,真實的狀況是的確都還未到位

但是既然當時有學員(學生)提了,甚至有的我都還拉上來當“助教”,目的是希望他們「學習」怎麼當個盡責的老師,或更能見賢思齊,自我要求...

話說回來,既然提了,我也就跟外國老師們順口提提看這樣的可能性,當作討論,雖然我們心裡自己也有一把尺

外國老師的反應可就直接多了:「I understand, but they are not good enough.」(我能理解,但是他們還是不夠好啊!)

意思很清楚,就是你要跟老師級的同台,要鼓勵性質要增加經驗要加強自信,我們不分台灣國外的老師當然都了解啊!

但是我們跟你們演出,我們反而要承擔風險,而且彩排時間不足,程度的問題也不可能是一天兩天就能改變的,任何看重舞台的音樂家,自然不願意就這樣輕易共享舞台

除非是我們(或他們)的樂團課裡頭他們覺得比較OK了,願意主動真的以帶動示範的態度加入,就會那樣做,然而也是會有樂團課的學員,完全不行,老師直接來問說能不能換人的?因為最後一天都要上台表演

身為台灣老師,能換的學員有多少,難道我們不清楚?整個環境就是這樣需要努力

也因為這樣,漸漸地我們變成黑臉,本地的年輕人認為我們不給他們機會,甚至反抗或意見變多,然而,上述的才是真實的狀況,而且很多時候,是為了保全年輕人的自尊,當下都沒說,但營隊結束後,或日後我們到國外再與這些老師合作時,大家就都直說了呢!

如果你真的夠強了,就都不需要擔心這些,我們主動推薦都不夠了,何來打壓或不給機會之說?然而,能隨時自我要求,看清自己到哪裡的人,才會是有可能得到機會的人,老師總不能鼓勵學生要投機取巧或是對自己有盲點吧?

但即便現在在台灣很多所謂老師級的,也會用這樣的方式往上爬,所以,我們堅持對的,就好像變成錯的了...



延伸閱讀:

「如果不夠好怎麼辦?」 - 當國外音樂家遇上在地廠商或老師的交手經驗

更多有關台北國際爵士音樂營(TISJA)

當機會出現時,你有足夠的能力去完成這項任務,以及展現你自己嗎?

很多時候!我們幫學生,是幫大家爭取了許多,能上課,能學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