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馬來西亞」(黃偉雯) - 不只從台灣看東南亞,更從東南亞看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亞洲

 文 / 謝啟彬



在陰雨的週日,讀完了這本好書

很難想像作者黃偉雯小姐,是道地的台灣客家人,只因為喜愛馬來西亞文化,當過專業導遊、出過馬來西亞旅遊書籍,到後來甚至當過了馬來西亞「獨中」的校長,而她原本只是一位高中歷史老師

我對馬來西亞的文化以及馬來西亞華人向來很有好感,除了好朋友就是大馬華人外,從前在三所大學裡頭任教 - 實踐大學、銘傳大學、文化大學,教過難以數計的馬來西亞華人學生 - 是的,他們在台灣被定義為僑生,因為在中華民國政府的組織架構中,海外華人子弟都算華僑,都歸僑委會管

不過這也是本書最迷人之處,黃老師從鄭和下西洋談起,把土生華人這個名詞帶出來,甚至峇峇娘惹等,然後講到十九世紀時中國沿海各省大量移民南渡,所謂的新客,甚至講到了從馬共到新村、馬來西亞獨立過程中華人的助力、華僑為革命之母、支持維新派還是革命派、日據時代欺壓華人、南僑機工、排華運動....歷史含金量實在豐富,而且跟中國、台灣都有連結

然後馬來西亞的政治、政黨、選舉制度、與周遭國家之間的關係、乃至於與新加坡之間的關係演變等,通通都包含進來,因為我去過馬來西亞,雖然只是吉隆坡,但是那種文化衝擊,是很不一樣的,當然,我也去過好幾次的新加坡,同樣有這種感受

撇開政治不談,我感到神奇且醉心的,是那種各類文化的融合 - 印度文化、荷蘭文化、英國文化、中國文化...裡頭還細分了潮州文化、福建文化、廣東文化、客家文化等...文化厚度真是驚人,在新馬

所以我每次都會覺得很驚喜,啊,原來這個是那個意思!原來這個的字源是因為那樣!原來這樣講的原因是因為那樣!原來這習俗是這樣來的!我喜歡多元並存,但我也喜歡追本溯源

尤其在近年比較刻意強調台灣主體意識文化的台灣,我其實感到比較有趣的是那些還存在於東南亞地區的傳統華人文化,也就是對我這個世代的人來說,以為快要不見了的說法或習俗,在馬來西亞、新加坡還可以找到蹤跡

像我2015年時去吉隆坡講學演出,接待我的朋友就會介紹她老公是「我丈夫」,以及她老公就是完全不會說中文但是長得像華人的馬來西亞人

當然我接觸到的,大多數還是來台灣留學的大馬華人,而這本書也提到很多教育制度的銜接,譬如前面講的六十所「獨中」,就是指政府沒補助卻獨立生存需要靠當地華人捐款的中學,因為華人相信「窮不能窮教育」,所以都靠一種承續儒家傳統的精神在支撐著

而黃偉雯老師竟然自己申請跑到東馬砂拉越州去當獨中校長!而且說實話她對我比較不熟的東馬介紹得很詳細,當然西馬也是,真的是增廣見聞

至於食物如撈生、菜粄、肉骨茶、河嘻、海南咖啡、椰漿飯、蝦麵等,書中也在最後章節多有詳細介紹由來與特色,真的是涵蓋各類飲食文化

正如我說的,「文化」的推移與融合是我一直很感興趣的,因為太有趣了,你會明白原來歷史的洪流原來是這樣流,然後在某一個轉折點又變異出新的事物出來

我們喜愛的爵士樂、世界音樂,甚至各類藝術、文化、習俗、風潮...不也如此?

有時候你要知道它會改變,有時候你得知道它的源頭從哪來?

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這世界如此迷人~




延伸閱讀:

以色列、南非、馬來西亞、俄羅斯、日本...都有我們兩位台灣人演出與教學的足跡

啟彬與凱雅的爵士樂,即將於本週二啟程前往馬來西亞吉隆坡演出與教學! Chipin & Kaiya's Jazz will visit ICOM in Kuala Lumpur, Malaysia for Concert & Workshop on 1/20!

2018新加坡國際爵士樂大賽與論壇現場目擊隨筆 2018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Jazz Battle & The Forum(謝啟彬 Chi-pin Hsieh)

2018新加坡國際爵士樂大賽與論壇現場目擊隨筆 2018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Jazz Battle & Forum(張凱雅 Kai-ya Chang)

哈巴、哈巴涅拉、哈古巴、比巴、巴莎、森巴、哈瓦那...-再探西班牙音樂文化在美洲大陸的傳遞、演化與回傳

爵士樂的起源在美國南方,一開始就是一種融合,聽啟彬老師與凱雅老師說唱歷史(影片)

人類的血統,很難有“純”的,音樂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