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確是不一樣的老師,我們可以將你熟悉的音樂教出一番新道理,也可以讓各種程度的學生都能開始啟動學習腳步

文 / 謝啟彬



爵士樂老師如我們,在台灣最常被質疑的問題是:

「老師!你們教的或介紹的曲子,我們都沒聽過耶!」

我有兩點心得想分享:

第一,就拿小時候學樂器,譬如鋼琴小提琴長笛這類所謂「古典樂器」的學習來說好了,老師給你的功課,要你練的曲子,你難道真的全部都聽過嗎?如果是科班生如音樂班音樂系,那更是明顯,老師給你的曲子,通常是你沒聽過而且具挑戰性的

其實這就是坊間學習音樂時,長久以來的生態所造成的謬誤:學習音樂要學自己熟悉的、因為喜歡某一首曲子所以開始學什麼樂器,甚至更誇張的,就是想順著自己的意思學,尤其是成年人

這就是業餘跟專業的差別,面對業餘學生時,大部分的老師為了求生計與省麻煩,大多選擇就順著學生的意教,但是久而久之,其實麻煩還是變成老師自己要扛,而且進度很慢

遇到想學比較陌生的樂種風格,或是想學爵士即興或樂團合奏時,這種教學方法與學習態度,直接講就是不適用

老實說學生自己要去認知,既然是學自己不會的,那就要自己承擔與負責,老師只是點出方向與重點,豈有回頭怪老師教太難或是教沒聽過的曲子或樂理的道理?

第二,就因為我們教的東西在台灣有「三種不存在」(詳見之前的直播闡述),所以除了教學以外還得推廣,甚至多年來我們已經透過各種方式在努力累積,當然還是杯水車薪

而且我們已經發展出「用大家比較熟悉的曲子來比對驗證同樣和絃進行的Standard」的因地制宜教法,甚至不管什麼樣的音樂,我們都能有個說法,以及提出可以學習之處

這時候學生如果再「消極」或甚至「擺爛」,覺得自己沒聽過的就是難學的(真的很多人會有這種迷思),或是自己沒有主動去「花時間練習」跟上,想說光用討論、分享、瀏覽就可以學到東西的話,那老實說,其實真的可以不需要找我們這種老師學習

因為我們並沒有刻意要不一樣,但是我們的確是不一樣的老師,我們可以將你熟悉的音樂教出一番新道理,也可以讓各種程度的學生都能開始啟動學習腳步

但是學生真的要時時刻刻回頭去檢討自己:自己的腳步是否過慢?或是程度真的有所差異?
不能噴口水講幹話式地直接跟老師說:「老師你都教我們沒聽過的?」「老師可以再教簡單一點的?」「老師可以再教慢一點嗎?」

我們受的音樂教育,不管是古典或是爵士,的確是菁英式的教育,也就是不等學生或是學生絕不可能從零開始的,原因很簡單,因為藝術是沒有上限的,不是說你修過什麼課就可以變大師

但是回過頭想想,有很多老師,是自己認為是菁英,所以只會用教菁英的方式教所有人,但我們不是,我們有菁英的水準與要求,但是我們會有「同理心」對待所有的學習者,但是學習者千萬不能妄自菲薄、看輕自己,或過度高估自己、本位主義


這是我們以前在荷語布魯塞爾皇家音樂院爵士音樂系的其中一位老師,他三重奏的隨手合奏,這就已經是最低標準,對爵士樂手來說,你當然得知道《All The Things You Are》

而啟彬老師與凱雅老師,還會〝加碼〞告訴你這是韋瓦第四季的冬,也是蕭邦的某一首曲子和絃進行,也是Fly Me To The Moon,也是Final Countdown,也是Wonder Girls的Nobody(詳見「和聲篇」),而後面這些都不是在學校學到的,卻是一位專業的音樂人必須知道或是可以感知的




延伸閱讀:


[下雨天邊冰敷邊直播] 聊聊我們「教學內容的三個不存在」與「教育與推廣上的經驗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