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樂理就是一種「習慣」,看前人習慣怎麼做,然後我們也去培養出這樣子的習慣

文 / 謝啟彬


如果學生的第一時間反應是:是不是所有的G7都可以這樣用?

那就表示第一,他們還不懂得副屬和絃的道理,對樂理的了解只留在”眼見”層次,以為一個和絃就是一種音階的「等於模式」

第二,他們還不知道怎麼樣用這樣子的想法,做出順暢好聽的句子,換句話說,爵士樂大師的做法,他們也還是聽不出來的,聽起來只是一串音,更遑論模仿學習了

所以學這種東西需要好老師就是這樣,因為你自己不知道做得好不好?在理性分析上也抓不到頭緒


簡單舉例:在V7/V跟V7/IV中,就不會這樣子用,後者還有一點前例可循

有的人在這裡就卡住了,他會說我不想學樂理也想要即興,但是這不是樂理,這是常識跟耳朵要聽到的東西呀!他認為的樂理是帶有一種負面意涵的困難玩意兒

但是我們認為所謂的樂理就是一種「習慣」,看前人習慣怎麼做,然後我們也去培養出這樣子的習慣,就這樣子而已,不用搞到什麼樂曲分析、學術論文那樣子的嚴肅

簡單的歸納就是,學生得知道一個屬七和絃是在音樂的哪一個位置上,才能討論我譜例中講的東西

而不是譜上給你寫出來清清楚楚的升九降九升十一降十三⋯,你再來對照著彈,因為爵士樂手會根據和絃在哪一個位置上跟解決去哪裡,來自行添加變化延伸音(Altered Tension)的組合聲響

樂譜上永遠不會寫清楚的,這是一種需要學習的技法,不要去怪樂譜,要怪你自己還不會

你不會看著說明書學游泳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