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擔心你的即興點子重複,不斷地實戰才能真正熟練,也不要過度分析而以為爵士樂大師的“哏都一樣”

文 / 謝啟彬



分享三個實際發生在我身上的小故事,如果你對學習爵士樂與爵士即興有興趣:

第一個故事就是,以前在當爵士樂學生的時候,因為我在台灣已經是古典音樂系大學畢業後,在流行音樂圈等相關領域工作了幾年才出國的,所以到了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院,外國同學的年紀都比我小(其實嚴格說來我才是外國同學),同學們甚至學長姐都是大約大學生的年紀,二十歲上下,所以有時候總是會有年輕人比較毛躁的時候,尤其西方人又勇於表達不會害羞,我的第二位主修老師John Ruocco老師是很資深的木管老師,薩克斯風、豎笛、長笛都是他主要樂器,連音樂院另一位教主修的爵士薩克斯風老師,跟教爵士音感訓練的老師都是他教過的學生,身為旅歐美國人的他,對學生講話都很直接但是卻很有效,學生也都樂於被他“打臉”

有一次老師把所有人都聚在一起上團課,其中操練到一個部分時,他就叫一位薩克斯風手停下來,跟他說你這邊II-V沒有交代清楚,要他回去「dig」(爵士黑話)Bebop樂手的方法(Bebop樂風不是只有Charlie Parker而已哦!),這位同學就回說他不是很喜歡Bebop,然後覺得Charlie Parker或甚至Michael Brecker吹的東西“有點無聊、千篇一律”之類的,他很勇於表達,很好,然後他就被老師電了,老師也很勇於教訓學生 XD John Ruocco說你如果要嫌人家都吹一樣,那你做看看啊!人家大師就是維持那個「Chops」,事後諸葛都很簡單,但是你能在那樣的處境之下維持水準,那就叫專業

這是我第一次學到什麼叫「Maintain Your Chops」

第二個故事,是教我們爵士和聲的Leon Lhoest老師,本身曾留學美國Berklee的他也是一位編曲家,我們也讓他教過Jazz Big Band Arranging,因為他上課常會講很多術語跟專有名詞,所以很多時候學生也會跟他抬槓,他也跟我現在在教學一樣,會跟學生說其實那都是學術用語或是各家各派講不一樣,重點是你成果要做出來就對了,不管是即興的發想與建構,或是編曲時的編排與打造,我覺得從他身上我學到了「即興」跟「編曲」的不一樣,很多學習爵士樂“理論”跟“法則”的人經常這兩者混淆不清,譬如我就遇過不少“爵士作曲家”,那個即興跟聲部的互動,全都寫下來變成一大疊總譜的,然後實際即興時卻很“鳥”......人家真的編曲是像Gil Evans或Quincy Jones那樣的,但是即興跟互動可不會全都寫下來啊!

所以有一次我也是因為一個名詞的定義問題,下了課還在問老師,然後問他即興時也是要這樣想嗎?這時Leon Lhoest老師說,其實如果你要成為一位很厲害的即興樂手,那你就得參加各種不同的校內外或職業樂團合奏與實際演出,然後大量聆聽跟採譜,一樣是成果為上,他說那些超級厲害的怪獸樂手其實都有一套自己的“小宇宙” - 他們如何看待和絃進行與各種不同曲風的即興發想法,老師說,這些根本是沒有專有名詞的,大多就是說譬如John Coltrane常用的方法一,或是John Scofield常用方法二,或是Red Garland常用方法三等等,你知道就好了,然後要熟練到很倒背如流為止,慢慢你就會有自己的“小宇宙”誕生,他算是很會教理論的,又遠赴美國在爵士樂名校進修,他都不會執著於追求一個固定的答案或是公式捷徑,還是要靠自己去體會,他們只是走比我們前面,知道一些“撇步”是必備的,但要成就更高境界,還是要繼續修煉苦練才行

第三個故事是當我的學生問我「爵士樂手即興會不會重複?」時,我都會舉Pat Metheny Group來台演出當例子,他們當年來台兩日演出兩場,通常你聽爵士樂演出不會連續聽兩場,但是因為我們正好受主辦單位委託接待,所以演出前後跟全程在台期間,我們都在這些厲害的樂手旁,甚至跟Lyle Mays喝下午茶聊音樂,帶Lyle Mays跟Antonio Sanchez等人去統帥打撞球、復興南路尾吃清粥小菜等,期間Pat Metheny除了記者會與彩排現場、正式演出外,都沒有出來逛台北市,認識他幾十年的Lyle Mays一副早就習慣了的表情,說Pat就是要在飯店裡頭練琴、精益求精到不會出錯為止

兩天的演出因為曲目很龐大且結構複雜,他們的曲目通常是很長的序奏加上主題衝到一個高潮,然後接一段即興又衝到一個高潮,然後再接另一段樂段(樂章),然後最後有尾奏的華麗終章等,我們因為前後兩天都在,所以發現他的即興其實有一定的套路,音樂術語上叫做「Que點」,就是譬如到一個地方一定會快速音群衝上去,或是來個絢麗的花式技巧等等,嚴格說來兩天的即興八九不離十,但是你如果問我是不是百分百一樣?我不覺得,是他們這些樂手的即興控制力太好,所以即興不發展衝到某個Que點,就無法銜接下一個樂段,所以無怪乎Pat Metheny會不斷練習保持他的Chops,所以那變成了他們「演奏這類大編制作品」的必備技巧,也就是非常大氣,不但技巧要夠,也要具備超強的控制力與記憶力,他們全都是Live Band現場演出,不是用電腦Programming,也不是預錄即興然後“對手、“演戲”,這就是真正的大師風範,給啟彬與凱雅很大的震撼,也視為偶像,對我們來說這得同時具備古典樂的格局與技巧、爵士樂的即興與互動,以及搖滾樂的張力與爆發力才行

所以,回到學習爵士樂即興這件事,即興不是只有演奏什麼音與什麼轉折而已,還要注重節奏律動性,以及極高的互動性,還有發想的點子,倒不是說每次都“試試看”不一樣的即興,雖然這也是必要的,但重點在學習階段,不能小看任何前人的即興錄音片段,如果是我的學生,我只會問他是否可以同樣的東西完整練起來,然後順暢運用到所有他能即興的平台上?

在那個年代,一個爵士樂手在即興時,不會想到他以後是會被人採譜下來分析的,而他同樣的概念彈在跟很多不同樂手的專輯錄音與現場中,絕對會重複idea,但聽眾不同、觀眾不同,所以沒有什麼「動輒得咎」的顧忌,尤其爵士樂又是個合奏與即興的表演藝術類種,一樣的idea發想,就是他的「手路」

以前總鋪師只要做好辦桌菜就很厲害了,現在的廚師經常要五花八門中西日泰料理都得會,但厲害的人還是專精幾項就已經很強了,總是有幾種要特別下功夫去鑽研與鍛鍊的

我只是覺得現在資訊太發達,太多人知道太多術語或名詞,但是實際上並沒有到非常熟練的地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有點雜學甚至功利,另一個問題就是「過度分析」(Over-Analyze),但是要成為樂手其實不是靠分析,而是要靠勤練的,分析不是不對,但是多是事後諸葛,很多我覺得很厲害的音樂家都是先去做了再說,不需要做了還要解釋給別人聽,除非是要教學生的老師,但是我自認啟彬與凱雅是說到就做到的類型,要當爵士樂老師就要有說服力,而不是分析一堆然後換自己做的時候就破綻漏洞百出

很厲害的樂手真的不會有名,也不會有錢,名利雙收在這個時代是比較被看重的,但是心中的那把尺還是要時刻存在的,像這四位日本薩克斯風手跟吉他手,及貝斯手、鼓手等我根本就不認識,但是他們的爵士樂即興程度與樂器、音樂掌握度,其實是很高的,我非常讚賞,這也是我常覺得日本的爵士樂已經內化數十年,你不認識的都已經這樣了,何況認識的?但當然囉!本地很多人還是會覺得他沒有名啊!那幹嘛練成這樣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