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楚理解自然、和聲、旋律小音階的差異,其實就不用死背和絃對應音階的“新名字”

文 / 謝啟彬


我有注意到 - 這也是根據教學經驗 - 就是原本彈藍調、搖滾的吉他手,經常會在對爵士樂產生興趣後,因為教材、網路的“氾濫”,以及吉他手們都有很多解讀的方式,跟在鋼琴上想「完整的和絃與整體聲響」不同,所以很容易掉入「看到什麼和絃就彈什麼音階可不可以?」的迷思中

首先要釐清的不是Chord Scale不對,因為網路上也一樣氾濫著“打臉影片”(可以說是邏輯的不同也可以說是反思),但是首先透過網路跟網紅認識音樂,就已經是一種濃縮的懶人包模式,很容易失之片面,拍攝的人會即興演奏,而且不同的想法會產生不同的聲音,所以他有權利表達他的看法,但這並不一定適用於其他人,還是要對症下藥才行

Arpeggios跟Scales都是正確的方法,但是你的思考模式跟「耳朵聽到什麼」,就會讓原本是可行的方法,變成一種陷阱,就是前面講的「看到什麼和絃就彈什麼音階可不可以?」甚至「一個和絃好像有很多不同的音階可以選用或替代」,結果反而作繭自縛的狀況,也經常會變成只是假設,而非真的對自己彈的東西很有把握

這也是為何我總是一直呼籲大家要多聽前輩大師是怎麼做的?人家會說話的是怎麼說話的?我們先用耳朵與腦子先記起來學起來,然後再來歸納整理的道理,我也有講過,關於爵士即興法則,是個沒有定論甚至沒有標準答案的科目,有的人稱一種方法為一個名字,有的人又稱為另一個名字,因為那就是自我法則的實踐加上歸納整理的過程,隨著地域的不同與出身背景的不同,音樂中沒有一個秦始皇來統一度量衡過

但是如果你有古典音樂背景,表示你聽小調的聲響或是和絃進行的調性與旋律,會比沒有受過古典音樂訓練或薰陶的人多,而像這樣背景的學生,我不會要他死記Mixolydian b9b13音階,因為那沒有意義,真正的意義在於G7解決回Cm時所出現的旋律線條,就是和聲小音階,而所謂爵士樂中常講常看到的G Mixolydian b9b13音階,就是C和聲小音階從5音開始

但!這並不表示你只能從G彈到G或是每次都從G開始,這就是Chord Scales的”副作用“,你當然可以從「這個範圍內」的任何音開始創造樂句,而如果你彈過古典鋼琴或拉過古典小提琴、大提琴、吹過古典長笛、古典小號(剛好跟小時候開始學樂器的歷程重疊),你對這個聲音的方向性就會比較熟悉,這也是非古典樂器的樂手需要加強的,可以從大量聆聽古典音樂上加強

而第2點也就清楚解釋了為何旋律小音階會誕生?我也附上了幾句例句,至少有兩句是從世界名曲中聽得見的,像這個有時候學生會跟我爭辯到底哪個對?我說兩個都對啊!像《Fly Me To The Moon》的第六小節就是和聲小音階那個增二度的聲音,直接就在旋律裡頭

重點是你要學會分辨與控制,如果你是貝多芬,你一定會自己決定,創作時(即興也是一種創作)這裡旋律要走和聲小音階還是旋律小音階的聲音,這不是根據什麼科學定律或是什麼樂理漢摩拉比法典,而是時代的累積決定了人耳可以接受的聲響

好,那這時候如果你又把C Melodic Minor Scale命名為G Mixolydian b13 Scale?如果你覺得這樣記比較快我不反對,但是重點是你要知道那個和絃要接去哪裡的聲音才是重點?我遇過不少吉他學生單彈音階上下行,或單音旋律加上一個貝斯音,然後跟我說感覺沒有什麼差別,我說老兄,這個旋律是建構在一組和絃上的呀!

所以截至目前為止「紙上談兵」的結論就是:

所謂的G Mixolydian b9b13音階 = C和聲小調的第五個調式(Mode),表達方式或爵士樂手很多時候會稱呼為譜例上面的三種名稱,但其實都是同一種聲音,諸葛亮就是孔明就是臥龍先生

所謂的G Mixolydian b13音階 = C旋律小調的第五個調式(Mode),一樣在譜例上會有三個其實是同一種聲音的不同音階名稱

但是重點還是在於你要藉由練習與聆聽,讓自己習慣G7b9b13解決回Cm,以及G7b13解決回Cm或CMajor的聲音,慢慢的關於這些音階的名稱就不是那麼重要,而是你已經「內化」了,而另一位同學的問題也在此獲得解答:可能在樂譜上只有寫G7 - Cm,但是爵士鋼琴手與吉他手等能彈出和絃的樂器,可以自行加上去這些Tensions,而單旋律樂器樂手與歌手,就會藉由旋律的走向與選音,就暗示了接下來的走向,會走到哪個和絃上去

花了這麼大篇幅來寫這個概念,就是因為我常聽到有人說譬如「Dm7b5 - G7b9 - Cm」,請問我是不是第一個和絃要彈D Locrain,第二個和絃要彈G Mixolydian b9b13或甚至是G Diminished HW或G Altered scale?然後Cm要彈那三種小音階的哪一個呢?

我就知道你已經陷入最前頭我講的那個迷思了

而且你所知道的歷史上的爵士樂大師們,他們不知道這些音階的名稱,對Charlie Parker、Stan Getz、Wes Montgomery、Ella Fitzgerald、Clifford Brown....來說,這些都還是調性和聲的概念,所有的即興樂句,都是根基於你對和聲變化與和絃連接、解決的「敏感度」,這些冒出來的“新”音階名稱,是1970年後才出現的一種爵士樂教育方法或系統,會教的老師因為會示範例句自己當然也是合格的爵士樂手,即興的句子當然都很好聽,而他們的傳承也在於直接被“灌頂”或臨摹這些大師們的演奏與演唱,但是如果遇到不會教的老師,那這種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概念,反而會讓熟悉聲音變得有點“繞道”,反而要花更久的時間

Dm7b5 - G7b9b13 - Cm就是一種小調的聲音,所以才會俗稱小調II-V-I,爵士和絃記號是一種為求效率而簡化的產物,其實IIm7b5-Vb9-Im就是一個大的V到Im,這樣記載可能很多人就懂了:Dm7b5/G - G7b9b13 - Cm,重點在Voice Leading而非單一和絃,Dm7b5/G其實就是G7b9sus4/D,接去G7b9就是只有一個音的移動,而G7b13的b13是Eb,告訴我們後面會接去小和絃,這個Eb在前面的Dm7b5中作為Voicing並不會用上,因為聲音太擠(D-Eb-F-Ab-C或D-F-Ab-C-Eb)聽起來太濁,但是在旋律上跑過去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像是我最近採譜的鋼琴家Ray Kennedy在《Softly As In A Morning Sunrise》中的即興,因為速度非常快,所以他基本上就是在C和聲小音階、C旋律小音階甚至第3點講到的C自然小音階造成的#9 b9音,加上許多上上下下Chromatic Approach或左鄰右舍Double Chromatic Approach等,句子就都非常漂亮,那就是苦練的結果,苦練加上耳朵就能讓即興變得流暢,即興就是快速作曲的一種展現,而不是實驗與假設

而當你確認耳朵可以接受與習慣,腦筋可以研判時,你就會發現巴哈、莫札特、貝多芬、蕭邦、柴可夫斯基、德布西、約翰史特勞斯.....他們的音樂句法中,很多都是一樣的概念,只是古典音樂中的歸類比較“空泛”,全部都是「半音的藝術」,但半音只是形容音程距離而已,半音的藝術則是各種處理半音的邏輯與方法,這部分爵士樂“整理”得比較清晰

總之,所謂的「和絃對應音階」(Chord Scales)是要跟著和聲(Harmony)與調性(Tonality)一起學習的,裡頭當然還有諸如副屬和絃(Sec. Dominants)與下屬小和絃類型和絃(SDM)等,但那都是調性和聲的範疇,「耳朵聽得到 -  從前人演奏中體悟並模仿 - 自己能確定舒服且流暢地演奏或演唱」是很重要的三部曲,而非照本宣科,想說我就一直去追求各種奇特名稱的音階愈多愈好才叫學爵士樂,那就反而是欲速則不達,變成反向操作,很快又會打結,而這三部曲當中,通常是需要有經驗的老師或前輩帶著你聽出來,以及很重要的去習慣那些聲音

至於爵士樂手很常見的馬上又想要旋律小音階的七個調式,甚至加上和聲小音階的七個調式等,突然之間你是等於多出十四種聲音要習慣(因為它們反而都不是用在旋律小調或和聲小調上),反而聽覺上跟腦力上會疲乏,那都不是現階段要擔心的事,如果有也是取部分常用的來學習與習慣即可,不用每種都求到什麼「原理」「定律」「學說」「大全」「必也正名乎」,真的你能多聽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當中的諸多名曲而能分辨,才是正辦

而古典音樂訓練出身的人呢?也一樣要學,因為我們原來的訓練並沒有讓我們把旋律跟和絃整合在一起,所以老師的這張譜例說明與這篇文字解說,也是你之前在學校裡沒學過的,因為是不同面向的訓練方式,所以不是新的聲音或是新的音階名稱,只是聽的方式不同,運用的方式不同,句法也會隨著時代有所不同,但一定是累積傳承下來的結果,千萬不要古典至上,也不要爵士至上,那都是半吊子、半瓶水、幼稚與愚蠢的人會出現的態度,你的耳力培養鍛鍊、樂器操作或歌唱,以及健康的音樂知識,才是最重要的

喔,別忘了還要移到其他調性或度數上練習哦!這也是紙上談兵的缺點,只練譜例上講的而沒有自行延伸練習,因為在樂器上換了個調或移高移低同樣的V7 - Im,指法就會不一樣,任何樂器都是,包含吉他與貝斯,不能只記指型而不知道你在指板上按的是什麼音?因為等到你真實進入爵士樂合奏的實戰時,就很容易“兵敗如山倒”了,因為沒有練夠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