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Time Feel」,都需要鍛鍊培養 - 鼓與貝斯不在那兒,但是你要感覺他們在那兒,而且要仔細分辨各種不同

文 / 謝啟彬



不同的「Time Feel」,都需要鍛鍊培養

這是16th Funk Feel的曲子,也是英國黑樂名團Incognito的《N.O.T.》,原曲當然有爵士鼓與管樂組,但這個沒有前兩者的現場版,是在廣播電台的「空中現場」

所以,爵士鼓不是你用來”依賴“的,節拍器也是,你要習慣爵士鼓的邏輯與感受節奏運動的方式,然後就是Bass的律動了!這就是為何當你學習Groove類型音樂時,你真的得「懂」其他樂器的功能與特色,熟悉他們的「語言」,因為他們的語言就是我們要用的語言

就跟你去日本你應該不會用韓文溝通,也會一直聽到有人講日語與看到日文一樣

要先突破原有的成見與習慣,你就能像他們一樣,即便沒有鼓手在場,他們仍然合奏得超級Groovy!


即便只有兩把吉他,也應當培養出同樣對16th Funk Feel一樣的穩定度


讓我們再回到Swing Feel

Brussels Jazz Orchestra是比利時的爵士大樂團,裡頭的成員有我們的老師、學長學弟、同學等等,影片中的鋼琴手是凱雅老師的第二位主修老師,現任的貝斯手是我們的樂團課老師與好友Bart De Nolf,我們的專輯都是他跟我們一起錄音的,現在是母校爵士音樂系的系主任,現在的小號手之一是我同班同學Jeroen,此團真的很優秀,他們還曾經入圍過美國葛萊美獎的年度最佳大型爵士樂團獎,是全世界最好的Jazz Big Band之一


《Warp 9》現場版從4:19開始,進入了所謂「Soli」段落,也就是節奏組休息(爵士鼓、貝斯、鋼琴),然後所有管樂組進入齊奏模式,這是編曲家的巧思(編曲者就是影片中吹小號的Bert Joris,我們曾邀請他來台灣教過台北國際爵士音樂營,並在爵士節中演出)

這就是Jazz Big Band的炫技段落,每個樂手聲部不同但是旋律節奏相同,所以就格外考驗每位樂手的技巧,然後大家要跟戰鬥機飛行特技小組一樣,保持「齊飛」的高難度狀態,這種「Soli」可以編寫在不同的節奏風格中,像此曲就是非常快的Swing Tempo


分享這個就是告訴大家,你要訓練建構很強壯的「Internal Beat」或「Time Feel」,俗稱節奏感,但是節奏感不是演奏或演唱很複雜很繁多的音,而是在一種對速度與空間的內化,這真的對Groove類型音樂人分外重要

不是說古典樂就不重視節奏感,而是古典樂既然叫古典樂,對於節奏感的訓練與培養就是古典的概念,遇到這種的就不能用原來的方式認知

專輯版是從4:12開始,爵士樂專輯的錄音都是整團同步收音,極少分軌錄製或搭軌錄音的


鼓與貝斯不在那兒,但是你要感覺他們在那兒

不是靠鼓與貝斯幫你撐律動與保持定速,當然更不是拿「後端」的五線譜大譜表樂譜來彈就夠了的

他彈的鍵盤部分,大概有3/4就是他彈奏錄製原曲的,詳見我的舊文介紹


反過來說,鼓手也要用「音樂」的角度切入來玩音樂,而不是只有打鼓而已,以前凱雅在比利時的爵士鼓老師,也是Toots Thielemans合作最久的鼓手,在“打”出一首曲子時,他都會同時將旋律與其他聲部會有的Riff或Kicks同步唱出來


當有學生感受不到Groove時,或者是過於依賴樂譜想靠視譜演奏演唱音樂時,我都會建議他們去多聽聽「可以邊彈貝斯邊唱歌」的演出形式


對於「Off Beat」的運用,也是所謂美洲音樂傳承自非洲音樂的DNA,我經常唱一段之後要學生模仿,得到的回應就會有偏誤,為何會如此?其實就是要放慢速度釐清楚到底是斷在哪裡?連在哪裡?然後再開始練習,並逐漸調控速度

我舉過一個在語言中很鮮明的例子,也是我的親身經歷:因為我不是很懂日文,但是我聽得懂一些地名,譬如秋葉原就是Akihabara、涉谷就是Shibuya、御茶の水就是Ochanomizu、溝の
口就是Mizonokuchi...等等(因為去過太多遍,像溝の口車站就是到洗足學園音樂大學的站)

有次我在東京要去看一位爵士樂手朋友的演出,我瞄了一下資訊,好像是Asakusa?這我知道,是淺草那邊的Jazz Pub吧?所以我就做了往淺草車站的安排,中途先去一趟沿路的地方辦事(在東京就是靠地鐵這大家都知道),想說到了淺草再找,結果到了一直找不到那家Jazz Pub,再仔細一看原來是Akasaka!那就是赤阪了

如果我用中文邏輯去記憶,那我可以辨明淺草跟赤阪的不同,但是因為我日文不夠熟分不清楚Asakusa與Akasaka的差別,乍看甚至乍聽之下是一樣的,經過這次經驗我就學起來了,對於Groove的節奏句型與組合,也要有一樣的學習態度 - 要分辨得夠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