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納瓊斯:命運輪盤」 - 配樂家John Williams的封筆之作,更多的是經典電影音樂烙印在我們心裡的記憶

文 / 謝啟彬


在Disney+上看完「印第安納瓊斯:命運輪盤」的簡短感想:

1. 史蒂芬史匹柏的執導風格還是比較幽默一點,這位拍過「羅根」跟「賽道狂人」的導演詹姆士曼格,平常處理的題材好像比較嚴肅,讓最後一集印第安納瓊斯看起來有點不知道是該哭還是該笑?


2. 作為前三集的忠實觀眾與其實覺得第四集也還不錯的我,最感動的是年高德劭已經過90歲的John Williams,還是用他的「時代性」電影配樂風格,貫穿全部電影,精準的一個鏡位就是一個停頓,以及音樂的開始與停止,現在的電影配樂比較沒有這麼細緻的「精算」了,其實就是歌劇的古典作曲法 - 音樂會推動劇情的高潮起伏、男女主角或配角也都“享有”一個知名的主題



3. 所以當最後年邁的女主角Marion出場破鏡重圓時,知名的《Marion's Theme》還是令我起雞皮疙瘩的,畢竟這就是老派電影作曲家的作曲方式,John Williams寫作星際大戰系列的《Princess Leia's Theme》也是一模一樣的套路,音樂技法上我們說是充滿了「SDM」(Sub-Dominant Minor Type Chords)的聲響,所以我自己在「和聲篇」一書中,才會說這和絃因為這兩位女主角的主題而亙古流傳,完全向柴可夫斯基與拉赫曼尼諾夫致敬~

John William在同一個時期為「星際大戰」與「法櫃奇兵」兩部電影的女主角主題,編寫架構極其類似,先不用管後面和絃接去哪裡,或是巧妙的轉調,雖然John Williams管絃樂配樂的轉調也是其特色之一

就兩曲的主題都是由I開始,然後就接到IVm/I再回I的基本起手式,所以你就會發現這就是為何旋律中有那麼多當時所在調的b6音,這就是SDM的概念


4. 因為最後英雄要退休了,所以只剩下帽子,但是我心中永遠忘不了的是主題曲《Raider's March》,在1989年第三集「聖戰奇兵」劇終,從約旦的佩特拉古城山谷策馬奔出,因為背光的關係,印第安納瓊斯就是一尊黑色剪影的英姿,聽到那音樂就想到那畫面,反之亦然!


5. 我也教過不少學生這首《Raider's March》當中,拿坡里和絃(Neapolitan Chord)的巧妙運用,也就是現代在爵士樂與電影管絃配樂中常聽到的bII和絃

6. 羅馬士兵的頭盔上,裝的應該是我們常用的紅色掃帚?阿基米德用自己的重量當作排水的科普常識與「Eureka」一詞,本片也有用上

7. 因為劇情前中段發生在阿波羅十一號登陸月球後,紐約市遊行的盛況,同時也是瓊斯博士的退休小派對,此時的背景配樂是Astrud Gilberto/João Gilberto/Stan Getz/A.C. Jobim版本的Bossa Nova世界名曲《The Girl From Ipanema》,登月是1969年,此曲不只爆紅於1964年,於其後的好萊塢電影中,經常把兩者擺在一起表示是那個年代的大眾文化背景,動畫片「神偷奶爸」中也是一樣的設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