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啟彬
身為當代音樂老師,我們最重視的其實是「How?」、「如何做?」、「怎麼做?」
如果你想要認識爵士樂,那麼光看我們寫的文章,或甚至要我們推薦原文書,是沒有用的,這不是唸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只要讀夠文字就可以懂的
也不是說原文書就比較有水準或是有料,反而很多原文書探討的主題比較深入,如果不具備音樂基本功,就會一直出現想像式的延伸,也就是成語中所講的「望文生義」
到頭來你就會看到很多所謂的爵士樂迷,把一件簡單的事講得很複雜,甚至很玄妙很神秘,因為他不是樂手,所以不知道怎樣轉換語言,而有些樂手也是會操作、會演奏,但是不知道如何反向轉換語言
所以這不是「我現在想了解爵士樂,請老師推薦幾本原文書」就可以解決的問題,這是知識份子很常犯的毛病 - 以為靠閱讀就可以懂得所有藝術
如果要毛遂自薦,那你可以讀我的「爵士DNA」,但是我會希望你同時撥時間來上講堂或上課,才能理解那些文字代表的意思是什麼?不要光靠文字,文字太容易被曲解與各自解讀,至少你可以理解一種講法與做法在一個音樂領域大概是什麼意思?然後再去延伸、甚至想像
同樣的道理,網路文字也一樣,如果你一直看啟彬老師或凱雅老師寫東西,首先,我們不可能在網路上做深入分析,因為一來這很花時間,二來不是所有人都能馬上理解,甚至會忽略或跳我們「操作示範」的那一部分,很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你一直不行動、不參與,你就會一直以為音樂是一件很「學術」的事,甚至以為啟彬與凱雅講的東西很嚴肅、很複雜、什麼都有個來龍去脈...
沒錯,我們會這樣講,但是有時候講太多變成一種「結論」,但原意只是一種「引導」而已,太多資訊堆疊其實反而造成反效果,所以讀者就會覺得爵士樂或黑人音樂或拉丁音樂,是在做學術研究的概念或態度
我前面有舉過讀研究所的例子,有時候學術研究就是會變成很多文字,但卻忽略了實際上聽到音樂或是操作音樂時的過程與反應
就跟我跟很多學生說:你想理解Groove?讀書是無法理解到Groove的,再怎麼定義、敘述都沒辦法,但是昨天Yuki Arimasa老師的工作坊你沒參與,真的很可惜,因為再怎麼反應遲鈍的人,現場光是當觀眾都能即刻感受到Before & After的變化
我兒子去參加Hip-Hop舞者大師的來台工作坊,一定要現場參與,看一百部Youtube影片,都不如這些傳奇性舞者直接跟你說話、跟你接觸、帶著你操作來得有說服力
而像我們這樣的教育者,其實最感動的是「你有來」,就跟昨天的Yuki Arimasa工作坊,有的學員從新竹來,有的學員從高雄特地開車上來,我們就會覺得這是對教育者或推廣者,最肯定的行動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