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課」、「體驗」等現在網路世代很熟悉的學習「消費模式」,無法套用到我們的藝術類技能教育上,能夠遇到「對的老師」還是最重要的

文 / 謝啟彬


剛剛我晚上下課在丟紙箱後準備從工作室回家,有個年輕人在門口跟我打招呼,說他住附近,想問上課的內容

我只能說,經常對音樂有興趣的人,對於學習的動線非常不了解,所以會想說如果「買了課」,會不會學不到他想學的東西?


但是我們這個世代的音樂人,不會有這種觀念,我們想的是「找老師」跟「遇到好的老師」,而老師會的東西,一定是大過學生想學的東西,換句話說,這種「買課」的概念就會比較適合年輕老師的行銷,但資深的老師其實不會這麼消費者導向設計

因為我們知道,學生有很多東西要建構,不是拿到聽到就會,這是學藝術、學技能,不是幾堂課就包你學到會,而是有正確的觀念與“調養好體質”之後,你就會真正上軌道開始進步

所以現在為了買課的消費者本位,就會有愈來愈多的課程被設計得比較片段,甚至可以說破碎,好像變成什麼專攻班一樣,但是其實終究你只要選好一個時段開始上課就對了,不要去想說這門課的「名目」是否期待你的「想像」?你還有適應期要度過,老師也還要盯著你進步,買課不表示必會,選到對的老師還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