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的音樂高中對於流行音樂的程度要求,不是靠網路討論或是自我感覺良好就可成事的

文 / 謝啟彬


我們經常會在「台灣以外的鄰近地區」活動,基本上我不屬於光批評不做事或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個性,但是如果要我誠實說,台灣可能因為言論自由的關係,網路十分發達可說無遠弗屆,但是網民在網路世界的很多擺爛或是反串或是「我就爛」的溝通方式,卻也深深地影響我們的生活,作為觀眾或網友你可能想說搬板凳看好戲就好了,但是我們回國二十幾年,在學生的接觸上就會經常遇到把世故掛在嘴巴上,或是天真無邪認為台灣難波萬的人

畢竟我們專長與關注的音樂 - 爵士樂、黑人音樂、拉丁音樂、世界音樂 - 在台灣都是小眾,所以也常有很多學生無法堅持繼續深入,覺得自己學得夠了可以出去闖江湖了,或是想要開始靠音樂謀生了,“反正觀眾或市場對這些也是陌生且不具判斷質感優劣能力的”,變成不少人放在心裡不說,大夥心照不宣的態度


像最近合作的拉丁美洲吉他手老朋友,我們“小時候”看他可是錄音室樂手等級的大前輩,但是本地的唱片製作借重的是他漂亮的吉他音色,以及非常浪漫、符合異國風情想像的“拉丁音樂”,放在台灣比較偏愛的慢板抒情流行歌曲編曲中,但啟彬跟凱雅這幾年跟他工作之餘,聊的都是他也很熟悉的西班牙文拉丁音樂以及葡萄牙文拉丁音樂風格人事物

上週他就跟我們說:「奇怪,你們怎麼知道這麼多原來我們文化中的經典?我在台灣三十幾年都沒人跟我講這些,有在講的都是娶台灣太太,或是短暫停留台灣的外國樂手」,而他講到的不管是爵士的、融合的、流行的、Groove導向的、傳統前面所說不同地域與種族的拉丁音樂風格,我們都有很多共同的偏好與品味

每次聊天或合作我們都很開心,但是他跟我們也都知道,介紹這些台灣人不是很關心甚至大洋洲非洲拉丁美洲搞不清楚的音樂人事物,除非是主流文化中剛好有沾到什麼邊,不然就是仍舊注定站在邊緣,永遠是冷門,辦個講座或音樂會可能連首善之都台北市,現場都來不到三十人的狀況


我們之前有好幾年,也常自費帶有潛力的音樂學子出國到鄰近國家交流,最常去的當然是日本,學生們往往給我們的回饋就是兩種,第一就是本來還不太相信老師講的,但真的一到當地就發現哇靠原來真的是這樣!

第二就是在台灣學這些音樂總感覺自己很孤單,結果到了日本發現也有很多人玩了很久了、要買唱片很多台灣買不到的都找到了、想找資源都很快能找到,我都會說那是因為你們跟著我們走,如果你自己當背包客來日本,你還是會去“大家心目中的日本”,而不是我們帶你來的日本“這塊”音樂文化前線

等回到台灣後,不要說你會感到孤單,連兩位老師都還是要很辛苦地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堅持傳遞著與國際接軌的當代音樂教育與相關知識,也要同時間培養與凝聚愛好者,而通常愛好者在台灣會自成一格,都是一個一個小圈圈為多,而在首段所提到的,因為市場機制跟現實考量,音樂人還是會去擁抱可以餵飽肚子的機制,或是變得比較偏執,獨樂樂但不一定想要眾樂樂

其實在教學空檔寫下一些心裡話,是因為又看到南韓的音樂高中 - 這不是台灣的高中音樂班哦! - 他們在吸收相關當代音樂風格時,對於程度與質感的要求,其實前年(2022)我在日本京都橘高校「橘色惡魔」來台造成旋風時,就有寫一些介紹,但是台灣網路真的很發達,發達的副作用就是任何事情如果沒有成為話題,兩週後就會被拋棄,所以看去年他們再來時就沒啥人在討論了,但是音樂教育是不能等「蹭熱度」跟「有商機」時才做的,我們不是光說不練的那種,我們已經堅持了二十幾年啦!

是的這些是高中生,韓國人,就跟之前我也接觸過泰國的音樂高中一樣,都是相同的音樂程度(網友的回覆大概就是不脱這年紀我大概還在玩沙或是我還在聽XXX...等等之類的),這其實跟大環境的認知有關,也不是像很多人以為的跟古典樂教育一樣,樂譜發下去找個老師來帶幾次團練彩排,就可以上台表演「得好」的

這種討論下去在網路社群上又會是一大串討論串,譬如家長的觀念啦!資源的匱乏啦!政府的政策啦!未來的出路啦!...等,是啊都很重要,所有現在在體制內古典音樂教育與學校音樂與社團教育出現的問題,在討論這些時通通都會再出現一遍,但,光討論,就能成就這樣的音樂程度嗎?還是得動身、動手去做才行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