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k宗師James Brown與他歷任鼓手們的貢獻,以及其他一些開先河的七〇年代音樂節奏律動

文  / 謝啟彬


這份清單根基於R&B/Funk鼓手暨教育家Jim Payne,於1995年二月在Down Beat雜誌教育專欄發表的文章「Acid Jazz And The Funk Tradition」擴充而成,因為當時正是Acid Jazz熱潮正夯的時候,所以Jim Payne希望音樂人們能理解所謂的Acid Jazz之節奏律動底盤,也是根基於歷史上的Funk音樂經典,尤其是鼓手們的Patterns


我有加上更多曲子,以及一段Clyde Stubblefield與John "Jabo" Starks一起受訪並示範的珍貴影片,還有兩段Clyde Stubblefield與Dennis Chambers的示範影片,後者曾在13歲時因為鼓打得太好,差點被James Brown拉去巡迴,幸而被他也曾是音樂人的媽媽阻止,因為媽媽為了保護自己的兒子,不希望他染上James Brown的種種私生活惡習如吸毒與暴力傾向等等,不過這是跟音樂無關的事


另外一點很重要的是所謂的Acid Jazz,基本上可以視為Hip-Hop跟Jazz的合流,所以這幾首曲子在Hip-Hop領域被許多藝人或團體取樣與改編,因此有必要知道原典是哪些曲子,以及在鼓手或是Groove上面的特色?這樣列出來後,聽音樂的角度與方向就會開始聽到“後面”或是“底層”的聲響,而不會只注意到旋律、歌聲或高音

還有幾個比較重要的特色謹分類如下:

一、毋庸置疑,就是16分音符的運用、計拍與感受方式 - 

James Brown的鼓手Clayton Fillyau在六〇年代初期開創了這樣的打法,讓小鼓穿插在Hi-Hat的打點之間,音樂術語上就是帶來了更強烈的切分感(Syncopations),聽起來就會更為急促與充滿張力,請注意16分音符的「Funk Feel」後來進入到靈魂樂的時代,甚至所謂慢歌、抒情歌的曲風中,還是極度被強調的,可以說整個黑樂(Black Music)沒有Funk Feel就不成立了

1.  "I've Got Money" (James Brown, 1962, 鼓手Clayton Fillyau)


2. "Night Train" (James Brown, 1962, 鼓手Clayton Fillyau)


3. "Jabo" (James Brown, 1966, 鼓手John "Jabo" Starks)



二、在兩小節為一個循環(Loop)的Groove中,第二小節的第一拍“消失”或延遲 - 

James Brown的另外一位鼓手Clyde Stubblefield確認了這樣的手法(“腳法”、“四肢拆解法”),但在電影「Get On Up」(激樂人心)中演出的,是James Brown要求樂團這樣做,被一些樂手質疑不符合原來習慣的Grooove,但是James Brown堅持要這樣做會有出乎意料的感覺,全團被他說服或被要求遵守的情節

所以這裡也有一段《Limbo Jimbo》是James Brown自己打鼓時的打法,而在《Cold Sweat》中Clyde就是把小鼓打在第一小節的最後八分音符半拍(第四拍後半拍),然後小鼓再“反彈”在第二小節第一拍的第二個十六分音符,大鼓落在第二小節第一拍的後半拍上,好像搭車突然遇到顛頗、跳起來的驚呼感,他們就是要這效果!

4. "Limbo Jimbo" (James Brown, 1962, 鼓手James Brown)


5. "Cold Sweat" (James Brown, 1962, 鼓手Clyde Stubblefield)





三、有時候會讓習以為常的「Back Beats」第二拍或第四拍小鼓“消失”或延遲 - 

這比較不是固定的Drum Pattern,而是鼓手在持續維持Groove時候的一個“拉桿動作”,所以也有可能是前兩小節正常,然後後兩小節變化的玩法,從觀眾角度聽起來就會有種「小鼓不在常軌上」的錯覺,好像開槍放砲一樣,但是又不是亂掉

Clayton Fillyau在1964年James Brown詮釋Stevie Wonder的《Signed, Sealed, And Delivered》現場版中,就可聽出「前二正常後二變化」的打法,被改成這樣跟Stevie Wonder(貝斯手Bob Babbitt)的版本比較起來,感覺好像是完全不同的兩首歌,稍晚的Clyde Stubblefield在《Funky Drummer》則有另一種處理的方式;同年代另兩個Funk名團Dyke & The Blazers的《Let a Woman Be a Woman》與Kool & The Gang的《Funky Stuff》也是運用同樣的手法

6. "Signed, Sealed, And Delivered" (James Brown, 1964, 鼓手Clayton Fillyau)


7. "Funky Drummer" (James Brown, 1970,鼓手Clyde Stubblefield)


8. "Let A Woman Be A Woman, Let A Man Be A Man" (Dyke & The Blazers, 1967, 鼓手James Gadson)


9. "Funky Stuff" (Kool & The Gang, 1973, 鼓手George Brown)



四、Swing/Swung Funk、R&B Shuffle感覺的運用,這是把所謂爵士樂當中的Swing Feel縮小成16th Feel的結果 - 

這也是不管在Acid Jazz或是Hip-Hop當中,譜面上無法精準顯示,必須靠多聽多感覺的一種Groove Feel,仔細分析起來就是16分音符的三連音(16th-Note Triplets),也可以聽成是將快速度Swing Feel變慢一倍的大二拍(Half-Time),附上的幾首曲子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名Groove點,甚至在不同區域被稱為「Go-Go」或甚至跟Hip-Hop文化結合的「New Jack Swing」

詳細的說明在上課時才有可能示範,或可參考啟彬老師的「節奏篇」一書之「28. 放克也可以很優雅—深入解析「Shuffle」的精髓」,或「本是同根生 Groove這樣練 - 啟彬老師帶你拆解Swing與Samba的節奏句型並用到R&B/Funk音樂上」、「Swing、Shuffle、Half-time Shuffle傻傻分不清楚?解釋給不是鼓手也能聽懂的說法與範例」、「「Shuffle」只是一個音樂術語,就好像是用藥的劑量一樣,在音樂人的使用方法中是一個單位,也是可以調整的,而不是一個固定的音樂風格」、「再更深入介紹Swing Funk,跟Swung Funk、R&B Shuffle都是同一件事 - Funk Feel裡頭還有Swing跟Straight的差異,這差異就是以前講過的“辣度”或“劑量”,隨著每首曲子還會有所不同

10. "Shake Your Big Hips" (Israel Tolbert, 1971, 鼓手不明) 


11. "Lowdown Popcorn" (James Brown, 1973, 鼓手Clyde Stubblefield)


12. "Pas The Peas" (The JBs, 1971, 鼓手John "Jabo" Starks)


13. "Bustin' Loose" (Chuck Brown, 1978, 鼓手Ricky Wellman)



四、拉丁音樂的影響,即便聽起來不像拉丁音樂,但是那些「Claves」都藏在裡面 - 

中美洲的古巴拉丁音樂,跟南美洲的巴西拉丁音樂,其實跟北美的節奏藍調、放克音樂,其實都是堂兄弟的血緣關係,DNA都來自非洲,譬如James Brown的《Get It Together (Pt.1 &2)》的管樂組短樂句Riff,跟鼓手的小鼓聲是同步的「3-2 Son Clave」節奏、《There It Is (Pt. 1)》中鼓手的Rim Click(敲鼓邊,又稱Cross Stick)聲響以「3-2 Bossa Nova Clave」為背景(可參考Stan Getz/Charlie Byrd版的《Desafinado》前奏Rim Click節奏

而像War樂團的《Slippin' Into Darkness》則是很明顯的「3-3-2」「Tresillo」貝斯與大鼓Groove,可點選Tresillo的連結就有多篇相關文章,或「從《超級瑪利歐兄弟》主題的旋律節奏律動來好好學習掌握Groove、Latin與Swing句型

14. "Get It Together (Pt.1 & 2)" (James Brown, 1972, 鼓手John "Jabo" Starks)


15. "There It Is (Pt. 1)" (James Brown, 1972, 鼓手John "Jabo" Starks)


16. "Slippin' Into Darkness" (War, 1972, 鼓手Harold Brown)





完整Youtube播放清單:


Spotify播放清單(少一首):




延伸閱讀:

詳見文章內多篇連結,或官網中的關鍵字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