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zz Standards中AABA曲式的範例說明以及兩種知名變形,以及為何日本音樂人能在吸收了Jazz Standards的各種和絃進行組合後,產出具有特色的日本流行、爵士、搖滾、動漫音樂的原因

文 / 謝啟彬


問:「AABA裏面我們能區別出是不是A,是依據他旋律相似,還是和弦進行相似也行?」

其實如果把老師們列出來的AABA曲式Jazz Standards都反覆聽過,大概就能聽出「旋律」與「和絃」連動的道理,所以跟古典音樂的邏輯是一樣的,旋律類似時通常和絃也是類似的

所以大概三〇年代的爵士音樂家作曲,也是遵循著這樣的原則,譬如Duke Ellington的《Cottontail》就是AABA,Duke Ellington是黑人


所以只有黑人才是爵士樂手,白人不是囉?這又是一個滑坡謬論(極端二分法),優秀白人爵士樂手(或黑樂樂手)也很多,譬如這首《Moonglow》》的知名版本演奏者之一是Benny Goodman,他的樂手有黑有白,而作曲者Will Hudsonm與Irving Mills都是白人,後者是猶太裔,跟Benny Goodman一樣

總之,《Moonglow》也是AABA的曲式結構,對於作曲與即興來說極其重要,也是在認識爵士樂時你必須得知道的樂理常識


AABA曲式也有兩種知名的變形:第一種就是跟前面講的一樣,旋律線跟和絃進行「連動」,但是第二個A轉調了,譬如《All The Things You Are》在「還沒變成爵士樂經典曲前」就已經是這樣創作了,要能夠理解A1跟A2是同樣的和絃進行與旋律連動,而即興(即興創造旋律)時能知道A1跟A2其實一樣,只是不同調而已,就不會以為是14個和絃,而是7個和絃在不同調中

而A3則是多了4小節的延伸”延遲結束“,所以此曲就變成AABA的知名變形之一


理解AABA和絃進行結構很重要的,也在於理解音樂中隱藏的密碼,這是很多原來聽古典樂、學古典樂的人,或是爵士樂聆聽者、爵士樂迷沒有進修就永遠無法理解的

譬如Bebop年代時,新一代爵士樂手的主流思維就是把原來習以為常的AABA或ABAC或12-bar Blues拿來創作新旋律,通常是即興出來的,然後在台上齊奏,能力比較高的樂手就能記起來然後跟上,所以在Bebop時候的樂曲,旋律上就光是主題聽起來就像即興,但後面和絃進行一樣

《Confirmation》就是這樣表現形式的代表作,它的和絃進行與曲式很明顯是AABA 32小節,但是你只注意旋律的話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在爵士樂中是屬於常識了,但是如果你介紹爵士樂一直講感覺一直說典故而已的話,就無法從音樂本質上去了解爵士樂


這在啟彬老師的「爵士DNA」跟「36堂課即興解密:和聲篇」中多有介紹,後者中我們就介紹了所謂「Contrafacts」的原理,而這就是現代流行音樂創作的一個很重要根基與手法:同樣的和絃進行,但是卻能找出不同的旋律,再更動和聲的節奏性或旋律的節奏性之後

一般聽眾無法聽出原來是同一組和絃進行或同一種曲式,但爵士樂手可以,這也是古典音樂訓練中偏重旋律忽略和聲的結果,也會讓很多人覺得因為和聲“看起來”很難,就不像我們這樣耐心去拆解、去找出那些線索與密碼

像《Donna Lee》就是根基在《Back Home Again In Indiana》的ABAC曲式上,音樂常識靠死記是永遠記不起來的,所以音樂光靠文字解釋或甚至望文生義或是穿鑿附會,就是容易產生誤區



所謂的IMaj7-VIm7-IIm7-V7和絃進行,遠在二十世紀前半葉的《I Could Write A Book》(ABAC)(老師昨晚第二場講堂有示範)或《The Way You Look Tonight》(AABA)中就放在曲子的和絃進行中,這也是它們成為Jazz Standards,也影響後世的流行音樂創作的原因



在之後介紹到J-POP或ACG音樂時,你就能體會為何不管是歐美人或是啟彬與凱雅,為何會說日本人是連不同的音樂類種連龐克、重金屬、放克樂、管絃樂...都會放進、融合進,比原來這些音樂類種還要多“爵士概念”的密集和絃進行的真正原因


這就是為何老師一直一直要大家不要老是在網路上瀏覽、按讚表示已閱的原因,因為像這樣不知不覺就寫成一篇文章,如果你是路人網友,你就會嫌文長跟看不懂而跳過了,但是對於正在接受講堂洗禮當下的學員,這篇就很有感了,因為你前一晚才在感官上實際體驗到!

所以官網上幾千篇文章都是在這樣的狀態上產出的,會隨著教學的實況與時俱進與循序漸進,這就是參加爵士原力講堂或團班的意義,也請持續幫我們多推廣、多推薦~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