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啟彬
歐陽三姐妹的媽媽傅娟在1986年時曾翻唱過Anri(杏里)1983年推出的《悲しみがとまらない中》(I Can't Stop The Loniness),其實整張專輯都是當時的J-Pop歌曲翻唱,編曲上採取的是台灣樂手照著採譜抓歌重新錄製的模式,簡單說演奏的還是原作林哲司與製作人角松敏生的編曲,不過很明顯的是台灣版的管樂組,就被混得比較後面比較小聲
另外一個在國語版中消失的就是日版黑味頗重的女聲合音,那種渾厚的唱腔跟和聲在國語版中可能在製作一開始就沒編或被忽略,就我自己的經驗,流行歌曲的黑味(Black Flavor)就來自台灣版混小聲或沒編的部分 - 管樂與合音,可能當時台灣觀眾的耳朵與音樂製作人的耳朵,真的覺得黑人味“太粗”,有黑味的翻唱曲也會去掉原版的黑味
作曲人編曲人林哲司跟製作人角松敏生在製作時心中的範本,就是Village People的《YMCA》
所以我不是要長他人威風,日本音樂人在三四十年前就不只學到R&B/Soul的相關曲風,還學到曲風的精髓甚至混音的秘訣
我常說好像你影印一張影印過的紙,內容就會愈來愈淡愈模糊,所以最好是直接學原來的聲音最好
但是人總是會有盲點跟當局者迷的問題,所以需要客觀的前輩指導,還有對自我要求高才行,日本人做音樂跟做工藝一樣,向來以精巧細膩出名,學西方事物也都是這樣的求真態度,連Groove都真的學到
可以參考之前我剪輯的「那些年 我們一起沒聽到的J-POP黑樂編曲」影片:
附送歐陽媽媽當年比三個女兒年紀還小時所推出打歌用的MV,專輯中台灣的編曲者是蕭唯忱老師,算是我們文化大學音樂系西樂組很早期的學長了,跟陳揚老師一樣,那個時代就是靠採譜模仿中摸索學習西洋音樂
最後再分享一些我覺得改編得蠻有特色的本曲版本,也就是非復刻原版,而是編曲者也編出一番新意的:
1994年杏里重新翻唱了自己多首經典作品,出版雙CD專輯「16th Summer Breeze」,並由長期合作夥伴編曲家小倉泰治擔綱編曲,整張專輯採一半日本錄音室樂手與合音,一半拉到美國洛杉磯找一流錄音室樂手與合音錄製的模式,此版聽起來比較靈魂樂(Soul)的味道,顯得歌手更為成熟,跟當年青春洋溢的Disco的躍動不同了,整張專輯都蠻耐聽的
2003年出版的「R134 OCEAN DeLIGHTS」,讓杏里自己此曲的版本來到第三版,編曲者一樣是小倉泰治,這版的“黑味”也很濃,合音是一群靈魂唱腔的女歌手們,美國風味很重,你可以想像就像Motown、Stax、Philladephia唱片那樣的合音編曲那樣,銅管編曲的Riff也改了,跟原曲不同,也有兩段Alto Sax的精彩即興,此版的Bass Groove也是最跳動的
第三個版本是作曲者林哲司的好友男歌手稻垣純一,於2008年與女歌手小柳由紀的合唱版本,編曲者是日本一線的編曲家佐藤準,從前奏、曲式架構與重配和聲,就可以聽出他要跟其他知名同業較勁的意圖,這也是我很敬佩J-POP幕後音樂工作者的緣故,「讓我來編我就要有自己的味道,跟別人不一樣」,也是對同業或前輩的致敬
2021年日本團體DEEN的翻唱版,歌手是池森修一,編曲者是大平勉與DEEN的另一位成員山根公路,跟原版致敬的味道較濃,也走Disco路線,但樂器音色與演奏樂手不同,一樣也有很濃厚的靈魂樂唱腔合音,這就是文章最前面講到國語歌翻唱時會去除的“黑味”
杏里“小時候”與“長大後”的兩個演唱會現場版本: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