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ing是動作與聲響,你要靠模仿動作與聲響學會Swing,主動創造立體的、連續動作的Swing,而不是一直想著如何把譜上的“二次元”音符演奏成Swing,那樣想反而不會Swing

文 / 謝啟彬


我曾在高鐵上幫一位我到中南部上課時教到的古典鋼琴老師學生,寫下她的問題(Problem)與建議(Advice),當時我已經下課在回家的路上,身心俱疲但還是覺得根本問題沒有解決,而我的個性就是想解決問題!現在改寫部分內容,去掉比較個人的部分之後,就沒有針對性,但是歡迎學生自行對號入座!如果我們的學生也有這樣的問題,希望這個我大概兩年前寫下的圖文會有幫助:


主要是我覺得學生也跟我學了一段時間了,上課時也是團班,所以其他同學有吉他手、薩克斯風手、別的鋼琴手等也會一起操作。但是感覺好像每次我幫她”整脊“完,下次上課的時候她又”歸零“了,一直出現古典鋼琴手常見的”症頭’,而我這段時間以來光是補充要聽的音樂、各種教法跟甚至拍影片補充,實在是已經非常地多了


多到我懷疑學生其實沒看懂沒聽懂,對,就是這樣,也就是老師的補充學生不是沒練習,而是沒有細心去比較與找出被老師說有問題的地方,而她們對爵士樂的認知,可以說是零,也就是Swing Feel對這樣的學生而言,是一種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鬼魂般存在

我各種可以幫學生找的理由都跟她說過了,但是我不認為理由應該變成藉口,譬如「古典音樂訓練的就是學不會爵士樂」「我們平常很忙得教很多學生所以不夠時間練或像老師這樣延伸聆聽」之類的


但是的確我認為學生端做得不夠,也就是想說可能繳學費給老師,老師就會解決學生的問題的傳統教學概念,而這也是平常這類基層音教老師對學生上課的模式,這樣就很難修正,感覺就是“宿疾”跟“壞習慣”與“職業病”

可能對基礎音樂教育來說這是好習慣,但在講究變通與靈活、體驗與律動的音樂形式中,需要很多學生端自己的體悟,而老師就是慢慢引導的角色

所以,啟彬與凱雅不是對古典訓練出身的鋼琴手有仇啊!也不是一直要挑毛病,而是很多這樣背景的學生,自以為的好習慣或是「聽話」或是「守規矩」「看譜」「一定要有什麼文獻佐證」「只聽鋼琴曲」之類的,反而阻礙了學習上的進步動線


另外一個重點,我補充在「關於加強Swing Feel的自我檢查表(Self-Check List)」一文中的影片,是美國喜劇演員Jerry Lewis在1961年電影「Errand Boy」中的默劇表演,背景音樂是超級Swing的Count Basie Big Band之《Blues in Hoss's Flat》,這段影片非常有名,歷史上很多人模仿,連動畫電視劇「Family Guy」(蓋酷家庭,原創者與配音者Seth MacFarlane本就是一位爵士歌手與鋼琴手)都有模仿致敬過

那啟彬老師要大家觀賞這段影片的目的何在?就是先擺脫對五線譜的依賴,認為任何音樂都要先轉化成樂譜才能演奏,音樂跟舞蹈都是動作,而且音樂跟動作原來是緊密相關的,你要觀察動作的快慢與對到那些點,跟舞者、跳舞的人一樣,如果你能夠模仿Jerry Lewis的動作,「你就會Swing了!」,不要再去聽各種眾說紛紜或持續走冤枉路,而沒有對症下藥


還有第三個重點就是聲音,「要唱出來!」這也是動作的一部分,其實老師教「斗六」、「三碗豬腳」、「一元五元」的閩南語發音,就是要學生體會那個「抑揚頓挫」,切勿忘記樂譜記載 - 套句動漫圈的講法 - 是二次元、平面的,我也曾講過那就是連續動作時拍張照片的切面圖,你必須把音符與樂句「立體化」、「產生律動」、「感覺到空氣振動」


所以要運用老師講的「想像法」,如果是採譜的話,記譜就是輔助位置所在而已,要以實際演奏的音樂為模仿目標,不要本末倒置去在意到底譜要怎麼記?兩位老師都已經盡量記得很詳實也是最通用最準確的了,而如果是即興,自然是主動創造Swing或Groove,那就要從平日的練習出發開始建構

講得非常詳細了,其實老師的願望只有一個,就是不要「故態復萌」,就是前面講的好不容易將姿勢調好動作教好了,一遇到樂譜又馬上跳回原來習慣的模式,這真的得靠學生置之死地而後生才行,啟彬老師與凱雅老師都是古典樂出身,當年也是花很長的時間(不是幾天而已喔),想辦法去揣摩


尤其我們兩人的樂器都是非常古典的小提琴與鋼琴,我還記得有外國爵士樂老師要我模仿Ella Fitzgerald與Billie Holiday的Swing/Jazz唱腔,我當初跟他說原來古典樂沒有這種弓法或演奏法,他說他不會拉小提琴,但是他覺得既然歌手可以,小提琴就可以,然後我就因為這樣學會了很多樂句的細節甚至急促的漸強漸弱,就是文章中段講的你要感覺到空氣(Feel The Air)



凱雅老師的外國爵士鋼琴老師們,也要本來可以十隻手指彈得劈裡啪啦飛快華麗的她,去採譜模仿Wes Montgomery與Grant Green的「Time」,甚至包括Dexter Gordon與Ray Brown的即興樂句與感覺,就從這些以「Lay Back」聞名的爵士樂大師「說過的話」中,凱雅老師就學會了“爵士腔”,而不會只是“古典腔”,這都是必經的過程


重點是你自己要發覺,如果你沒有發覺,然後只是靠外力或是切回原來習慣模式的話,你就感覺不到“空氣”,“空氣”包含輕重、快慢、強弱、長短以及體積、材質(軟硬柔滑)等,打個最後的比方就是台灣人很喜歡把「Bossa Nova」唸成巴(!)薩諾發(!),那個巴甚至還帶Distortion音,聽起來很“本土”,但聲音不對

但巴西人的葡萄牙文是念波莎諾發(中文在這裡跟五線譜一樣只是約略、盡量,要聽原聲),美國人的英語發音至多那個巴是輕聲的、短的「巴」,在吉他上是Clean Tone,沒有Distortion、Overdrive或Fuzz...


就跟我也常跟吉他手講你們不要每一句尾巴都要大揉絃、大抖音,那是Blues/Rock的句法,你想做,可以,等你跟Mike Stern、John Scofield、Pat Metheny那樣傳統爵士吉他的語彙成熟、可以掌握得了,再決定要不要加回來?否則你就是一直Rocker彈Jazz的味道...

我真的是建議夠多了,還加上好幾篇文章以及許多即時的示範與拍過的影片,你不會在網路或現實中遇到一位爵士樂老師會把節奏律動的要求講到這麼細節且這麼有耐性了!大家加油!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