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鍛鍊聽力(接收)與和聲運用(發射)這門功夫,在網路上討論求意見或是光用閱讀字句找定義的方式,都是最沒有效果且浪費時間的,老師們的經驗談是要幫助學生正視自己的問題甚至盲點

文 / 謝啟彬


上週有同學提問,關於我有時候在抓歌的時候會說「有什麼音?」「沒有什麼音?」,這是一個從小培養的聽音習慣,尤其又是從古典音樂的訓練開始,古典音樂強調以一個基準音為準,然後要能聽出其他音的音高、距離與音名,這不是絕對音感,但是經常從小受這樣訓練的人會很容易有絕對音感,但真正絕對音感是不需要給基準音,他就可以直接唱出那個音名的音高,我跟凱雅老師都有這樣的能力,尤其是學鋼琴、提琴出身的

很多人會搞混,固定唱法跟首調唱法跟上述能力的差異,這邊我們不討論,因為很容易就亂掉最後又搞混在一起,我要說的是絕對音感/相對音感/固定唱法/首調唱法,是四個相關的變數,但其實前兩者跟後兩者講的不是同樣的事情,只是古典人經常會展現絕對音感等於固定唱法的能力,大家就搞混了,甚至以為沒有那種能力就沒辦法做音樂、玩音樂了,尤其又有「絕對」感覺比較正確、完美的優越暗示

但其實我的經驗是這種「絕對音感加上固定唱法」的聽音法,對於當代音樂強調的聽出和絃與功能與級數,跟一個音是什麼和絃的什麼音這方面,表現就很差,所以意思就是比較多古典樂訓練出來的會容易聽到或辨認旋律,但卻沒辦法講出那是什麼和絃或是II-V-I、III-VI-II-V...等,這時候相對音感的人跟首調唱法的人就會比較沒有先前學習所造成的“障礙”,反而學比較快,所以古典音樂學校不只是沒有教和絃,連和絃功能與常見的歸納整理都沒有,如果有也是一兩百年前歐洲的


而在當代音樂的世界中,其實兩種能力都要具備,你還是得知道實際上的音高與組成,相對音感的人可以藉由一個基準音然後開始找,絕對音感的人可能直接聽到那個音卻不知道這是什麼和絃?<--- 看到我寫的順序了嗎?我覺得網路上你一言我一句的“討論”最缺乏的就是「順序」,每個人都在講他自己以為的,或甚至想去糾正別人是錯的

所以回到我在聽力團班中常會講的「有沒有什麼音?」是老師的自我反覆檢查,也是提醒學生,譬如在聽音聽和絃或運用時,C7b5跟C9b5是不一樣的,但老師是有方法的,不是叫你硬聽(古典樂的訓練比較接近硬聽模式,從一個基準音開始把一堆音個別聽出來,但是不知道這些零件會組成什麼和絃或和絃進行?)譬如F#Maj7 - C7b5 - BMaj7跟F#Maj7 - C9b5 - F#Maj7會有些許不同,而這不同不能靠硬聽,而是要引導式地聽,前後聽,最終讓學生自己累積到足夠的範本

希望這樣細節的說明你們可以理解



也順便補充兩種狀況:第一種就是當老師有給樂譜、五線譜或是分解動作的時候,古典樂出身的學生交作業就會比較快,但是他(她)最大的毛病就是下次又忘了老師講過同樣的樂理,因為音樂在這種背景的人腦中是單次運作的,程式跑完就跑完了,下次又從頭開始

在原來的古典樂訓練中,視譜背譜並驅動你的雙手能演奏樂器是最基本的訓練,但那些“程式碼”(看得見的東西)跟動作可以記憶背誦,原理卻沒有,這就是為何這樣訓練出身的音樂人經常移了個調,同樣的東西就聽不出來,因為以前的訓練把每一個音都切開了,為了要求精準的緣故,但卻缺乏整合,改善方法就是整合式、包裹式、歸納式的訓練

另外一種則完全相反,就是過度緊張,一直想「確認」(Confirm) - 確認老師講的這個專有名詞是不是那個動作?或是要照著怎麼做才會是那個專有名詞?之類的,我們就遇過很多學生會一直問這個就是那個那個就是這個嗎?(XX維拉的笑話)甚至更嚴重的是沒有確認好動作他(她)就寧可不做了,但是老師只能一直回覆說當代音樂同一件事情本來就有很多種講法甚至解釋,過度拘泥或是變成用閱讀字句、字句斟酌的方式來學音樂,這時候反而又沒學到需要熟能生巧的「動作」了,也就是俗稱的反應慢、不知變通

這兩種狀況不限於有沒有受過音樂科班訓練,我覺得跟「個性」有很大的關係,但是現在這時代講太多學生個性因素,會容易被認為針對個人、容易傷自尊云云,但是我希望大家都是會進步的,所以孔子說「因材施教」就是這道理,每個人狀況不一樣,但是反過來說,學生也不能用自己的慣性、習慣、個性作為藉口,或是認為對啊老師知道我們就是會這樣(之前也寫過鋼琴老師跟工程師的例子),然後就不知道如何努力跟上,一直處在混淆或是不斷重開機的狀態

老師經常說學習不是一條上升直線,不是老師講過了就不會再講、教過了再教一次就犯規犯法什麼的,老師們的教學幾乎都是教練式地一直在反覆提醒與琢磨,要培養學生一個觀念與技能出來,所以為什麼大多數的學生會學很久而且會進步?就是因為我們不做那種密集班速成班的教學(以前很多學生要出國時不得不這樣做),因為你要自問自己是否能承受得住那種密集班速成班的教學方式,那就很倚重學生自己的素質

就好像很多大談什麼創意教育模式或是什麼炫目教育計劃的學者教授,他們可能實施的地點是在所謂排名前段的高中或頂級大學、科系等,學生素質與吸收力都比較平均,講一遍就懂的機率較大,跟土壤比較肥沃種什麼容易開花結果一樣,但是其實一個好園丁要做的不是只找好的土壤,而是期待把貧瘠的土質翻轉成比較有營養的,這樣才會長出更多美麗的花朵,與甜美的果實~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