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啟彬

「因為不夠熟練而且三心二意不知道該決定哪個所導致的」
「只有那些深刻的音程例如Dom7b9的3音上去b9音的音程(大六或重降七)我就記得很牢,當然#9 b9那些也很有感覺。這時我會發現如果配上和弦時,記憶會深刻許多」
「有時候我腦海飄過的旋律就是不知道在甚麼和弦中的第幾個音或者是甚麼音程」
<--- 所以你自己要做功課,用自己的方式去整理,哪些句子在哪些和絃或和絃進行中是合適的?你自己也記得住的?
除了此文中的練習方法(就老生常談的移十二調練習,但是就是因為老生常談,所以很多人都沒真的練)真的可以幫忙「加強鎖緊和絃與旋律的關係」外,我另外還想到一個小故事,有跟一些同學講過:
我媽媽是高中歷史老師退休,從小我家就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版本不同年級的「教師手冊」,裡頭就是編寫歷史教科書的教授們,會特別再寫一本給第一線的老師講說可以怎麼教的指南,簡單說就是教法可以怎麼引導、如何帶領學生聯想到哪個章節之類的,所以口氣與對象是給老師,而不是給學生的
但是因為裡頭會有蠻多課本裡頭沒講的額外補充,所以有點好像是事先知道答案的感覺,我解讀所謂「教師手冊」的用意是老師是知道的(因為學校歷史老師確定都是歷史系或歷史研究所畢業的),但學生不知道,所以老師要用同理心去教導學生理解,而不能說這本來學生就應該會,或是看過以為會了卻沒有再複習,尤其在音樂上我們還需要反覆「練習」
換言之,知道很多方法沒有用,尤其是現在我們處於資訊爆炸甚至是氾濫的年代,有很多時候知道太多,反而阻礙你的進步,就跟學生講的一樣,不夠熟練又加上三心二意不知道該決定哪個?這在學習的進程上不是個好方法,好像感覺很有錢卻不知怎麼花錢一樣?
所以我自己教課時,都希望學生能階段性把一種功課練好,再往下一個進度繼續努力,而學生如果沒有練好,這時候老師被迫要講“別的”或是“新的”,到頭來又太多了
網路不就是這樣嗎?每個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但是影片觀眾真的有練嗎?還是只是瀏覽過去或先想說先存著下次再練,結果每天都有新的影片、資訊一查八輩子都練不完的東西都在網路上,你真的以為世界上有一種道具叫做哆啦A夢的「記憶吐司」,只要轉印吃下去或是眼睛看過去就會了嗎?這是不可能的,卻是網路時代所造成的迷思
另外一種跟「教師手冊」類似的亞洲學生學習經驗,就是很多參考書或測驗卷,答案會擺在書的最後面幾頁,很多時候學生答不出來、想不出來,就會想說要「偷看答案」或是「對答案」,但是站在學習音樂的立場上,老師希望的是學生「從做中學」,持續反覆練習與作動,就可以理解那個答案,而不是拿到那個答案而不去做或缺乏練習
所以有時候我會規定學生「先不准到老師的網站上去找文章或影片」,或是「你先練好這個再來問下一個問題比較好」,套句台灣年輕人現在常講的話「你要『確』喔!」,要確認練好再說,東西不用多,而且一段時間你都用同樣的idea,老師都OK
就跟我也跟一些學生講的,如果是教即興,那就是要驗收即興,因為樂理的實踐可以表現在編曲、作曲上,或是加強耳力與基本功上,但也可以實踐在「即興」上,如果你也想學好即興,那麼樂理的實踐必須實踐在即興上,我遇過很多作曲或是配樂的音樂人,其實即興的能力就比較弱,因為他們會反覆在電腦上修改雕琢,這種模式比較像是作曲的過程,而不是即興能力強
這種實踐,就真的不是邊即興邊分析自己、不滿意自己,或是想太多、一次想放太多東西、過度斟酌、想要快一點達成流暢即興的目標,就能成事的,老師們看起來很輕鬆、信手捻來就開始即興的能力,你們該羨慕、該學習,但是老師的歸納整理能力,可以先不用學
對我來說那叫「試圖站在跟老師同樣的高度評價自己或別人」,學生就是要先學好再說,等到你有天轉換角色時,再來擔心歸納整理與教法設計的問題也不遲,現階段就是做對自己有利、有效的整理與練習,如最前面提到的那樣就好
其餘的建議都在連結文章中,老師已經示範了再清楚不過的練習方法,也將概念解釋得很有邏輯了,我的爵士樂老師們以前可不會花這麼長的時間與篇幅,試圖說服我,因為我已經被老師說服了,所以我會去做他們建議的或指導的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