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tify上已累積175個、Youtube上已累積72個播放清單 - 只要聽過看過一次現場講座、講堂、工作坊,你就可以體認到,但網路反而成為了這個看似拉近距離實則拉遠距離的“障礙”

文 / 謝啟彬


我們在Spotify上有175個公開播放清單,不包括其他平台如Youtube公開的,顯見啟彬與凱雅一直很努力地,在音樂教育與推廣的路上走很多年了

仔細看每個分類的名稱,就知道我們不是只有介紹入門,還有很多專題,但並不因為這樣,我們就只教高階、進階,不教入門或是淺顯易懂的內容了,在音樂類型、時代的廣度,以及整合度上,也不限於“大多數人都覺得聽不懂的爵士樂”,而是希望藉由縱橫整合與旁徵博引,讓大家更了解音樂

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很多人是透過網路認識我們,只要聽過看過一次現場講座、講堂、工作坊,你就可以體認到,但網路反而成為了這個看似拉近距離實則拉遠距離的“障礙”

以我們的年紀與世代來看,這些音樂的取得在當年累積的過程中,都跟現在完全不一樣 - 以前音樂是要買的,要買實體專輯才聽得到,所以音樂的整合與搜集,沒有現在網路時代這麼方便,但反過來說,也表示現在網路時代,輕鬆做個列表或清單,反而不是什麼很困難的事了

重點是要整合,要能講出重點與引導,但是網路時代的特色在於「搜尋」,簡單說就是網友要有興趣才會去主動搜尋,沒興趣的自然就不會去搜尋或想理解,所以我們常自嘲或被老學生開玩笑說:老師都在整理“音樂冷知識”

這個冷,就是冷門,但是也如同我講的,如果認識音樂、學音樂都是靠蹭熱度、追流量的方法來取得,那個「喜新厭舊」的速度太快了,今天想吃牛排、明天想吃壽司...也不是個好方法,自助餐廳也有分高檔跟經濟的,所以根據我們開出來的“菜單”來品嚐,私以為真的是比較好的方式,有效率,而且真的可以學到(吃到)好料喔!


Youtube官方頻道上,有72個播放清單,大多是為了爵士原力講堂與文章寫作而整理,對學生來說受用不小,因為自己查詢的話就缺乏足夠的常識量與鑑賞度,所以通常找不到比較好的版本,這也是網路上搜尋“聽音樂”“學音樂”的另一問題

我想到一個例子,不是發生在我們身上,而是我們認識的爵士樂迷朋友,他們說經常會被年輕人羨慕說“好好喔!可以買那麼多張專輯CD與黑膠”,會這樣講的人應該沒有惡意,但是會有一種好像羨慕人家就是有錢,但是其實我們也都有沒錢買專輯的時候,需要省吃儉用慢慢開始蒐藏,想想曾經也有不到十張專輯卻每天都聽得很快樂的時候

只是時間累積一長,不管經濟能力有無改善,慢慢+1+1+1...就會變多了啊!而且健康聽音樂的人,不是在跟人家比多的,那沒有意義,尤其當音樂被電腦與網路的世代變成免費之後,「量」更沒有意義了,也因此該追尋的是「質」,比誰聽得多、比誰比較多,現在一點都不稀奇了,能聽到重點與脈絡才是,所以還是真心希望大家珍惜參加爵士原力講堂或定時定期上課的管道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