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倍速飛到500哩高空的驚奇隊長也有爵士樂版 - 從Stan Getz與Chick Corea先後兩版的《500 Miles High》錄音,解釋爵士樂即興合奏中的相對速度、律動體感詮釋手法與切換過程
文 / 謝啟彬
「Double Time」 vs 「Double Time Feel」:
在爵士樂的發展史中,樂曲在即興合奏中改變曲風或律動,是比其他音樂還要頻繁的,因為有大量即興的成分在裡頭,以及不同時代、不同區域的樂風相互融合
而像Chick Corea的《500 Miles High》,就是每一次即興時就會在一個或兩個(或三個,這無法事先設定)Chorus之後,會“換檔”加速從比較8 beat變成感覺好像變快一倍的16 beat,然後一路衝到即興終點,再交由下一位樂手這樣玩
甚至像《500 Miles High》Return To Forever版的第二次主題開始,就已經這樣幹了,可能有一半的樂手留在8 beat,另一半樂手已經蠢蠢欲動在16 beat
簡單來說叫做“Bossa轉Samba”,在Bossa Nova曲子的演繹中也有,但是像《500 Miles High》或《Spain》一開始已經是一種拉丁變種,Straight Feel、Latin Jazz或甚至後面提到的Cross Stick(Snare Rim)打法與律動,說是Bossa Nova感覺怪怪的
所以這種差異甚至不解,最好的理解方式是知道什麼叫「Double Time」?什麼叫「Double Time Feel」?然後請大量參與現場爵士合奏,一直在網路上揣摩是很難揣摩得到的:
「Double Time」有三層意義,第一種就是即興演奏者或是伴奏者,在樂句上演奏16分音符為主的旋律節奏(Melodic Rhythm),譬如大部分的Jazz Standards或Bebop/Hard Bop Heads都是8th Note Swing Feel,但大師樂手經常會突然加速或演奏快的旋律,或是醞釀上來,這也是必須練習的功夫
第二種就是整首曲子的和聲節奏(Harmonic Rhythm)與速度(Tempo)變快但不加倍,譬如原來是100的速度,加快成為200,就會覺得和絃的變化較快,這也是我常說討論音樂要回到音樂上來討論的原因,因為感覺是相對且主觀的,有蠻多我們迄今都很熟悉的Jazz Standards,其實一開始都是慢板,後來慢慢演化成快板,不過樂手不會說演奏Double Time(因為那是技法),樂手會說讓我們這首演Up Tempo一點這樣
還有一種較為特殊,不過爵士樂手都不陌生的,就是例如像《Cherokee》這樣的改編法:原來是Swing曲風,但是到了1940年以後,曲子的旋律節奏不變、和聲節奏也不變但是加快一倍 - 表示原來是一小節的和絃(進行)就會被拉長成兩小節,速度也加倍,譬如從120加到240
所以像《Cherokee》原來32小節就會“體內脂肪增加但外表不變、體重不變”地,成為64小節,這也是一種Double Time/Up Tempo,所以說音樂的玩法有很多種,為何我常說不能老用名詞去定義或斷定就是這原因,而這比較是Double Time Feel的概念,只是因為其實速度也很快,跟演奏Double Time一樣快或更快了,所以就Case by Case處理,譬如通常像240的曲子就沒人再演奏演唱“再Double Time”的16分音符樂句即興了
說穿了就還是感覺(Feel)問題與技巧(Technique)問題,跟一首曲子要如何解構、甚至詮釋?爵士樂合奏不是大家全都盯著譜看的模式,討論怎麼「感覺」比怎麼記譜才對,要來得重要多了!
到這邊就要先跳題講一下,那Half Time又是什麼意思?一樣,只是相反,把和聲節奏變慢是關鍵,而不是只有把速度變慢,譬如像巴西音樂中經常會希望大家以「大二拍」感受,那就是Half Time的意思,因為記譜的時候有時候會有人以2/2計,有時會以4/4計,甚至2/4計,重要的是正確的律動,也就是話要講對,“怎麼寫”是後面的事
另外一種Half Time(請注意這裡要開始慢慢讀!)就是譬如原本180的Bebop Head(譬如《Donna Lee》),演奏成Funk Feel時,和聲節奏沒變,旋律節奏也沒變,但是律動感覺變了,這種「大二拍」基本上算90的話小鼓就會是在二與四拍,但如果算180的話就是在第一小節第三拍跟第二小節第三拍,像這樣,就叫「Half Time Feel」,因為只有律動感覺變,其他沒變
「Time」一直是中文世界中很難翻譯的名詞,因為找不到完全對應一樣意思的,所以勉強翻譯為時間感或律動感
所以回到原本討論的Double Time vs Double Time Feel,藉由前面的論述與舉例,是不是就可以舉一反三了呢?對的,Double Time Feel就是感覺律動加快,但是其實和聲節奏沒有改變、旋律節奏“基本”上沒有改變,而非全部都加快或是變短,由此延伸,因為Feel都變了,自然在即興時會強調、強化16th Feel的旋律節奏句型,也是Double Time為重
那為何說旋律節奏“基本上”沒有改變,但實際上是會變的呢?因為律動改變了啊!譬如,學生常會用的把一段II-V-I Lick套進和絃進行內,這時候你就要注意了,你如果一模一樣是不會錯,但也沒全對,因為律動就是會搭不起來,那如果你演奏快一倍呢?這倒是個解決方法,只是你的II-V-I Lick可能在IIm7就用完了,或是你可以延後到V7再發動,這是在還沒實地指導時的建議
《500 Miles High》在2:47處就會發現薩克斯風手Joe Farrell已經開始出現Double Time的即興句,而鍵盤手Chick Corea開始出現Samba Comping,這就是Double Time Feel(樂手演奏Double Time的想法,但是樂曲結構沒有更動,只有律動改變),下一段衝刺就是在4:40處的Chick Corea即興中間,我就不需要再說明了,用聽的就知道,而鼓手與貝斯手要到5:15才“正式“進入Samba Feel的Groove,前面就是醞釀階段
Stanley Clarke的Double Bass Solo就是不折不夠的16th Feel,但是他給我們比較多的巴西拉丁感,而非美國放克感,那是另一個要繼續學習的課題了
Chick Corea & Return To Forever在此專輯中的《You're Everything》、《Light as a Feather》、《Spain》、《Matrix》,當然還有《500 Miles High》中,都是這樣的「玩法」
我以前還深刻學習的一個“操作範本”是Stan Getz在2:30的「帶動」,以及Chick Corea大概於4:30的另一波“攻勢”,他們就是用Samba Groove的旋律節奏去引導甚至給cue的,所以才會說旋律節奏跟和聲節奏跟風格律動,都是如此重要,且息息相關,提供給大家參考
音樂上沒有一個“統一度量衡”,說什麼音樂在什麼速度就會改稱爲什麼音樂這樣的概念,所以學習上只能盡量去找關聯、去找“公因數”,以及多聽前人做過的,還有自己累積經驗,像這就是Double Time Feel的《Wave》,很明顯就是把Bossa Nova的原來Feel做成Double Time Feel的Samba
最後補充音樂歷史上的先後順序:因為Chick Corea & Return To Forever這個所謂“融合爵士樂團”(Fusion Jazz Band)名聲響亮,還有「輕如鴻毛」專輯的深遠影響力,所以有些人包括我,一直以為《500 Miles High》的Stan Getz版本是後錄的,真實的狀況是1967年時Chick Corea已經為Stan Getz錄製了也非常精彩的「Sweet Rain」專輯,在此之前Chick Corea也長期擔綱Stan Getz的巡演鋼琴手
1968年Chick Corea被Miles Davis拉入團隊之中,錄製了幾張被認為是Fusion Jazz時代來臨的經典專輯之後,Chick Corea又跟原來“Miles Davis學校”的同學 - 貝斯手Dave Holland組了一個團叫「Circle」,演出與錄製比較實驗性質與自由即興的爵士樂,1972年他又組了一個全新組合,就是今天提到的“回到永恆”樂團,但錄完第一張原創作品專輯後,又接到Stan Getz的邀約巡演與專輯錄音
Chick Corea就帶上了幾乎都是他的原創作品跟幾位RTF的團員,因為此時大家默契正佳,也使得Stan Getz的「Captain Marval」專輯是我個人非常私心喜愛的佳作,“驚奇隊長”是其中一首創作曲,Chick Corea的作品經常喜歡以童話、小說或影視角色命名,驚奇隊長就是漫威宇宙中的角色之一,歷任隊長有男有女,電影中是現任女隊長,Chick Corea那年代看的是首任男隊長的漫畫
所以我們聽到的《500 Miles High》之Stan Getz版,有點像是演奏版首版,而RTF在第二張專輯中的版本,則是另一位薩克斯風手Joe Farrell,還有巴西鼓手Airto Moreira與歌手妻子Flora Purim加入的有歌詞演唱版,每一位的即興都如前面所述,是聖堂級的高超與雋永~
當時錄音之後的發行日期,要看唱片公司的政策,所以「Captain Marvel」雖然夾在「Return To Forever」(1972)與「Light as a Feather 」(1973)中錄製,但卻要等到三年後的1975年才發行,以致於連我都一直以為Stan Getz版是後錄的,但是不管怎麼說,這些專輯都是這幾位爵士樂大師們的火力全開之作,值得一聽再聽、不斷學習!
而當時其實這些樂手都遊走在不同的唱片公司,譬如美國的Verve、CBS、德國新興的唱片品牌ECM等,有些專輯當時是美國錄音但只在歐洲先發行,或以為只在歐洲發行,或是被排程成先錄後發或後發先錄之類的,這不是本文重點,但是對於了解爵士樂手如何“雕琢”一首曲子的歷程,是有幫助的爬梳
看看這段極為稀有的1972年現場演出影片,你就可以體會當時這些樂手有多「生猛」囉!
1982年的鋼琴三重奏版,這三人也是Return To Forever第二代成員之三,這段的Double Time Feel他們轉向Up Tempo的Swing,而非原來常用的Samba,聽出來了嗎?而且Chick Corea還引用了John Coltrane的《A Love Supreme》主題
再強調一次,這才是爵士樂,你會看到Chick Corea的注意力一直放在跟其他樂手的互動上,他邊聆聽邊即興邊“且戰且走”,這也是我常跟學生強調爵士樂跟流行樂,很大的差異有一部分就在這裡,即時的互動與臨場的反應非常重要
Chick Corea對我來說,是他精準無比的體內時鐘(Internal Clock),所有他的切分(Syncopations)與移位(Shiftings)都建構在強大的節奏感上,快速音群也是他得先有大塊的分句(Phrasings,如上課中教的內容即是),才能有味道,跟金屬速彈的概念不同
所有他的作品都有一種融合味,但不是那種Smooth Jazz的電聲融合,而是他確實熟悉所有拉丁音樂的風格,這是毋庸置疑的,也讓他的演奏總是如此地放鬆
因為在加勒比海/古巴音樂,以及巴西音樂中,鋼琴也是確實的打擊樂器加上和聲樂器(不是只有古典樂器學定義的打擊樂器那樣),需要擔任相當的節奏與曲風支撐,所以要演奏他的所有曲子,都有門檻,而像這首不是他的作品,卻是他曾經擔任樂手的Cal Tjader之作
也可以多觀察Timbales的演奏語彙,也會很有幫助
最後是小感想:現代人如果愈來愈沒耐心看用文字整理的內容,結果又因為文字理解能力而搞不懂或是誤會那些文字的意思,就會讓誤差或誤解愈來愈大
這種矛盾其實靠耐心與細心爬梳就可以解決
譬如說要理解Double Time跟Double Time Feel,Half Time跟Half Time Feel,就要先理解和聲節奏、旋律節奏、速度、律動風格等四個因素的交互影響,所造成的「體感」(譬如氣溫不是很低但風很強你可能會說今天很冷,或氣溫很低但剛好出太陽你可能會說今天好熱)
因為很多人光用講的或用形容的,經常會流於主觀,就真的變成廣東話講的雞同鴨講,你講的跟我講的其實不一樣,甚至是不同一件事,我常看到或遇到這樣的無謂爭論,或是沒有在重點上解決問題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