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IVm7b5」這個和絃的走向,其實你可以學習兩種方式,關鍵都在於貝斯根音的“抬腳”動作

文 / 謝啟彬


如果看到一個m7b5沒有接去Dom7,形成一個小調II-V

那它就很有可能會接去IVm

因為它是#IVm7b5,也就是IVMaj7的貝斯「腳抬起來」的變化

例:在C大調中

F - Fm - C會先變成

FMaj7 - FmMaj7 (Fm6 or Fm7) - C/E - A(m)7 - Dm7......

或是F6 - Fm6 - Em7 - A(m)7

這時候把FMaj7的「F-A-C-E」拉高F為「F#-A-C-E」,後者就是F#m7b5,就會變成:

F#m7b5 - FmMaj7 (Fm6) - Em7 (C/E) - A(m)7 - Dm7......


很多Bossa Nova的曲子有這樣的進行,日本流行音樂裡頭也很多,我知道編曲家富田惠一就蠻愛用的


周杰倫的《說了再見》副歌中也有這種變化,原調為D大調,所以G#m7b5就是GMaj7的“抬腳”
而已,前面的和絃是Am7 - D7b9,原來是要解決去GMaj7的:

G#m7b5 - Gm6 - F#m7 - F#7/A# - Bm7


至於Cole Porter的《Night & Day》則因為旋律的緣故,變成:

F#m7b5 - Fm7 - Em7 - Ebdim7 - Dm7.......


東京事變的《御祭騒ぎ》的副歌則是跟上面的《Night & Day》一樣

所以重點就是你得先懂「SDM」(Sub-Dominant Minor Type Chords)的概念,才能理解並活用,不是和絃來一個打一個,人家是一個「陣勢」的概念,你得先「破陣」,不然一下子就掛了

詳見我的和聲篇第201頁與205頁,說明得很詳盡哦!


我們以前在母校荷語布魯塞爾皇家音樂院爵士音樂系的和聲學老師,因為是八〇年代去美國Berklee留學回來的,所以帶給我們一個名詞說#IVm7b5叫「Unprepared Approach」,我在書裡面直接說是「從#IVm7b5發動」

其實在Sting的《Whenever I Say Your Name》或電影「冰雪奇緣」的主題曲《Let It Go》前奏與主歌中,也有這個和絃,如果是這兩首小調調性的曲子,那這種和絃其實是VIm7b5,一樣“抬腳”代替原本的bVIMaj7的,像這樣我不會說它是Dorian,我會認為就是從Aeolian中稍微“懸空”一下的感覺

以大調來看就是#IVm7b5取代IVMaj7,以小調來看就是VIm7b5取代bVIMaj7


總之,如果你讀到這篇說明文,現在你不用去Berklee聽英文就知道這個和絃的來龍去脈,啟彬老師用中文講解完畢!


白惹味(By the way),我覺得這種類型的編曲極品是土岐麻子的《シーズン・イン・ザ・サン》(Season In The Sun)重新編曲版,原來是織田哲郎寫的曲子,由TUBE樂團原唱,新版編曲者目前還找不出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