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來樂愛你」(La La Land)是爵士樂電影?慢著,你知道百老匯歌舞劇與好萊塢歌舞電影嗎?

文 / 謝啟彬


很多人會有疑問,為何啟彬跟凱雅老師還沒討論本年度最夯的“爵士樂電影”「樂來樂愛你」(La La Land)?因為這部電影現在氣勢如虹,加上導演的前一部片,又是「進擊的鼓手」(Whiplash),感覺上,爵士樂又紅了,不是嗎?

簡明地說,其實這兩部電影,都不能叫做「爵士樂電影」,而是「跟爵士樂有關的電影」,或是「以爵士樂做為素材的音樂劇電影」。為什麼要這麼嚴格呢?其實不是因為衛道或是本位,而是基本上,爵士樂的藝術,經常很難透過「電影」這個媒介,被傳達得很詳實,因為爵士樂是一種即興與互動的藝術,而電影因為時間長度與畫面表達,加上劇情的鋪陳,通常只能擷取片面的印象或聲響。

這麼說吧!如果電影本身就是一種情節鋪陳敘述醞釀發展的結構體,那麼爵士樂也是一種情節鋪陳敘述醞釀發展的結構體,兩者要同步進行,本身已有極高難度。各位可以想像一下小說改編成電影時,是否常見很多改寫?或舞台劇改成電影時,很多表現手法也得改?我又想到一個例子,就是同樣打籃球的情節,日本動漫就會有很多內心戲,時間彷彿就暫停了一樣的描寫手法等等。

所以,要真真切切拍出完全符合爵士樂精神的電影,老實說還非常少見,用爵士樂當背景配樂的電影很多(譬如伍迪艾倫就很愛在電影裡頭搭配搖擺時期的爵士樂),或讀者也可以參考我的講座講義大綱「電影中隱藏的爵士樂密碼」,有很多例子。

再次強調,我比較希望大家認知的是:真正的爵士樂,不一定是電影中(不只本片)呈現的樣子,如果是使用了許多搖擺元素、樂團編制、樂器組合、美國音樂常見音樂風格等,其實還是比較趨向於「以爵士樂做為素材的音樂劇(歌舞)電影」,君不見已經有許多分析文章與影片,在幫大家找彩蛋說導演是向哪些歌舞經典電影致敬了的嗎?



如果要介紹音樂,我會認為從歌舞劇音樂切進來,甚至比較跟爵士樂在「表現形式」上的差異(因為傳統爵士樂跟傳統百老匯的曲目是「共享」的,詳見文末文摘),以及和聲、節奏、旋律,以及「是否即興」的立足點,這樣才堪稱全面瞭解與完整認知。

而我也不希望大家出現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態度,去批評覺得「樂來樂愛你」或「進擊的鼓手」是爵士樂電影的觀眾庸俗,或是「爵士樂比較偉大」云云。只是百老匯 / 好萊塢 / 爵士樂這三者的分別,有其交錯的地方,也有共通的地方,而表現的形式卻也有所差別,時代上有其交匯融合之處,也有各自發展之特色。這也是為何百老匯(Broadway)、好萊塢(Hollywood)、爵士樂(Jazz)又可以各自獨立看待的原因。

你也可以這樣想:在美國,百老匯音樂劇的最高獎項是「東尼獎」,好萊塢電影的重要獎項是「奧斯卡金像獎」與「金球獎」,電視則是「艾美獎」,而爵士樂,最常被提到的類別,是歸類在音樂界的「葛萊美獎」裡頭。

在西方世界裡,這些界都可以跨,但彼此都有很明確的定義與範疇;但在原本不屬這些文化發展的地方,譬如台灣,就需要更多的理解與脈絡爬梳,才會避免落入依字面意義或是題材選擇,或是行銷文案的陷阱中,而衍伸出更多“偏見”。

最後再舉個音樂老師都懂的例子吧:請問你介紹歌劇(Opera)這種古典樂形式時,會列舉「歌劇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做為示範嗎?這並未貶低「歌劇魅影」的存在意義與藝術價值,但「歌劇魅影」是音樂劇(Musical),不是歌劇(Opera),懂了嗎?

另一個也很關鍵的原因是:如果我們常常把一些近似的、類似的東西通通歸為一類時,那麼我們就很難繼續往下探索了,譬如,爵士樂的發展、現況以及未來性,甚至判別、學習具備爵士樂精神的音樂,不管她是否已被定義為爵士樂。而這跟市場大小其實無關,只是提供一種理性的邏輯而已。

最後,就想最最最簡單的總結就好

歌劇魅影是音樂劇(歌舞劇),歌劇只是題材與背景之一
樂來樂愛你是音樂劇(歌舞劇)電影,爵士樂只是題材與背景之一

這樣就不會講到天荒地老鬼打牆了 ^^


爵士棧上很多相關文章可以參考,都有音樂範例與圖解說明可比對,也請善用關鍵字搜尋功能:http://www.chipinkaiyajazz.com


以下章節段落,摘自於謝啟彬的著作「爵士DNA」
---
然而因為二三○年代當時風行的搖擺風,連帶地使得當時娛樂圈的主流—百老匯歌舞劇作曲家,也都受其影響,他們借用爵士樂的搖擺節奏,或填入搖擺風味的歌詞,這也是為何現在有許多爵士樂教育家,堅持學習Standards也要學得其歌詞的用意,如此方能揣摩出樂曲的韻味。不過這些作曲家都不是爵士樂作曲家,他們幾乎都是專為歌舞劇及應用配樂工作的,所以在創作上往往以管弦樂配器為根基,原來的歌舞劇樂曲也都未標示和絃(Cmaj7 , Am7 , Bbdim7…等等),而是歌手與樂手依照樂譜及劇本演出,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說它們是爵士樂曲,是有些牽強的,即便日後喬治麥可(George Michael)、洛史都華(Rod Stewart)等流行歌手開始翻唱這些「上個世紀的雋永老歌」,他們也不是以爵士樂為出發點,我們自然也不能夠說他們就“搖身一變”成為爵士歌手囉!

正因這些百老匯歌舞劇作家的背景,他們在創作上的和絃進行或轉換上也比藍調、紐奧爾良、搖擺風樂曲們來得稍微複雜些,而晚他們幾年些出道的爵士樂手,也發覺到這些曲子的有趣之處,就紛紛將其簡化成「Real Book」裡頭看到的那種旋律和絃譜(Leadsheet),以方便即興,當然背後的動力驅使,當然還是那三個字「挑戰性」。然而有趣的是,這些今天被大家稱之為真正「經典曲∕標準曲」的樂曲,原來不是只有那些AABA、ABAC的三十二小節曲式而已,前面還有很長的「序奏」(Prelude),以及中間的橋段(Bridge)、間奏(Interlude)、轉調(Modulation,註三)等等,又加上男生唱女生唱獨唱重唱大合唱多項變換,原來這些百老匯歌曲(Show Tunes)可說都具備了較複雜的曲式結構。最有名的作曲家,首推喬治蓋希文(George Gershwin),他可稱得上是近代跨界音樂的元老,在古典與爵士樂壇,都享有很崇高的地位。各位不妨聽聽或看看他所創作的全本歌舞劇「Porgy and Bess」、「Girl Crazy」等(大部分是與他的哥哥作詞家Ira Gershwin合作),感受一下現在我們耳熟能詳的幾首Standards,如《Summertime》、《I Loves You Porgy》、《I Got Rhythm》、《But Not For Me》、《Fascinatin' Rhythm》等曲在原劇中的風貌。

其他著名的作曲家作品,雖然旋律與和聲寫作風格縱有不同,但是大多卻在主題時遵循三十二小節AABA、ABAC的曲式,相對地也就讓爵士音樂家們有運用的空間。其中一些“大戶”,包括了︰

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dgers)—最為世人所熟知的作品是「真善美」、「窈窕淑女」、「國王與我」等,然而這幾齣歌舞劇裡頭的歌曲並不是全數都成為爵士經典曲(註四),在他的諸多作品中成為爵士音樂家愛用曲的有︰《Have You Met Miss Jones ?》、《I Could Write A Book》、《Falling In Love With Love》、《It Never Entered My Mind》等等。

科爾波特(Cole Porter)—家喻戶曉的美國作曲家,最近由美國影星凱文克萊(Kevin Kline)飾演他的傳記電影就要上市,大家不妨留意一下。在他的諸多作品中成為爵士音樂家愛用曲的有︰《I Love You》、《Night and Day》、《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Love ?》、《You'd Be So Nice To Come Home To》等等。

傑若米肯恩(Jerome Kern)—被尊稱為美國現代歌舞劇之父,在他的諸多作品中成為爵士音樂家愛用曲的有︰《Smoke Gets In Your Eyes》、《THe Way You Look Tonight》、《All The Things You Are》、、《Yesterdays》等等。

其他還有幾位也是鼎鼎有名的大作曲家,譬如寫作「綠野仙蹤」的哈洛亞倫(Harold Arlen),就留下了舉世聞名的《Over The Rainbow》與出自另一齣歌舞劇的《It's Only A Papermoon》;為三百部好萊塢電影配過樂的作曲家維克特楊(Victor Young),有兩首《Stella By Starlight》與《Beautiful Love》爵士樂中人人皆知。請注意它們的曲名,其實原來都是劇本中的台詞,劇中角色說著說著演著演著就唱起來了,然後中間會搭配著舞蹈台步或是場景變換。所以像《My Funny Valentine》(亦為Richard Rodgers作曲)、《On Green Dolphin Street》(電影作曲家Bronislaw Kaper作曲)等,都是有劇情前後連接的,就別再望文生義,用一首曲子重編出一個故事出來了哦!至於怎麼樣比較能一網打盡式地尋找出這些樂曲集成,而不用苦苦搜尋呢?很簡單,爵士女歌手艾拉費茲傑羅(Ella Fitzgerald)於早些年,在唱片製作人的有心規劃下,前後灌錄了諸多「Song Book」系列,今日唱片公司紛紛以二到四張CD的全集來重新發行,完整的大全集更達十六張之多!愛樂者不妨多留意,在這位爵士女伶動人嗓音之後的樂曲故事。

以樂手觀點來看,許多的經典曲主題旋律與和絃進行,都會讓後輩創作者仿效使用,也就是說今天的流行歌曲,縱然音色改變、編曲繁複、節奏多樣,但其實在「旋律」及「和聲」上,並未完全超越這些七八十年前的老曲子,或許新的創作在節奏及和絃配置(Voicings)上進化了,但本體是不變的,這也是為什麼在爵士樂學習的過程中,Standards的熟悉與掌握會那麼重要的緣故。其次,這上百首的曲子,可以說是容量超大的資料庫,在音樂上我們可以予以擷取使用、變化活用,譬如經典曲之一的《Honeysuckle Rose》,其主題旋律與和絃,就恰好是一句「IIm7-V7」;《Laura》的旋律,被薩克斯風手史坦蓋茲(Stan Getz)擷取愛用在「IIm7-V7」進行上;另一首《Everything Happens To Me》,則與「IIm7-V7-IMaj7-VIm7」緊緊相扣…在愈優秀的爵士樂手身上,我們就會常常嗅得這種「有讀過冊」的出口成章意味,他們的歷史觀與自然流暢氣質,就會不知不覺地散發出來,傳遞給熱愛爵士樂的聽眾朋友們。






延伸閱讀:

電影中隱藏的爵士樂密碼

爵士樂可以很快跟大家都熟,但請別輕易地跟爵士樂裝熟

什麼?你說這首不是爵士樂?真的假的?-讓我們再進一步細心推敲,認識爵士樂在流行化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變型

明明看起來都很像,你為什麼要堅持這好吃的麵包不是用天然酵母做的呢? – 真正的爵士樂v.s.以為是爵士樂v.s.標榜是爵士樂

「揭開西城故事中的拉丁音樂奧祕」﹢「西城故事的時代性與時尚風貌」

進擊的鼓手還沒流血之前,青春鼓王已經手受傷了 - 你我熟悉的廣告歌曲中之日本音樂元素與聊聊跟爵士樂的關聯

「爵士DNA」在博客來的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