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〇年代的西洋流行歌曲,是一個把流行音樂當古典音樂編寫的年代

文 / 謝啟彬




我有一次上課在教EWF的《After The Love Has Gone》
(製作人跟此曲一樣都是David Foster)
本身也在做“現在的”流行樂編曲的學生聽到我分析轉調的巧妙
巧回一句:「這不是現在的流行音樂常用的轉調法」
我的回答是:「當然,但是你學起來之後,以後你的受眾會以為這是你發明的轉調法 XD,因為他們會以為這是新的」

絕大數年輕一點的學生
現在當然都沒有聽過這些八〇年代的西洋流行歌曲了
我的比喻是,那是一個把流行音樂當古典音樂編寫的年代
你會聽到鋪陳、醞釀、起承轉合、流動、配器、設計...
甚至連轉調或轉位,都是醞釀的一部分,讓音樂更豐富
其實轉調後每個調的和絃進行都非常調性內
懂了的話都會恍然大悟:「原來“才”這樣而已啊!」



這也是我們覺得的,樂理是教你還能這樣用
而不是直接套用,或是限制你該怎麼用
而在創造未來的鍛鍊過程中(作曲、即興等)
了解過去的經典,真的很重要
不是什麼老傢伙在緬懷過去,都拿沒聽過的歌在教在分析

因為即便你知道的老傢伙,以前年輕時也只是聽好聽而已
直到我們長大後才發現原來人類的智慧,真的是寶庫

我始終相信,如果你把流行音樂當作交響管絃樂來做
那麼直到今天,也都還是有古典音樂的觀眾
也都還是有很多配樂工作者在寫管絃樂(影視、遊戲、劇場等)
那這樣的經典編曲、作曲、配器與製作
理應像古典音樂那樣,好好地教
而不是看什麼流行就教什麼
或是只教學生知道的,甚至速成即溶沖泡

哈佛校長開學禮致辭:教育的目標是確保學生能辨別「有人在胡說八道」

(認真在想今年要來規劃幾場可以「細說」的相關主題工作坊)


圖片來源




延伸閱讀:

學音樂是沒有語言疆界的,在流行音樂的領域裡頭,同樣的樂器、同樣的編制,你一定得知道「經典」

流行音樂聽眾為了要突顯自己的品味,所以喜歡聽到創造新風格名詞

所謂每日的習慣,就叫「專業」,專業不是頭銜,專業是一種態度

那些八〇年代前出現的經典電子合成音色與名琴名曲們

「轉調」很重要,但是你聽不出來的原因並不是這些曲子轉調了,而是你得先「轉念」

Chaka Khan之《Through The Fire》採譜分析 - 了解八〇年代為何是西洋流行音樂高峰時期的不朽傑作

如果可能的話,眼睛閉起來聽音樂吧! - 我的西洋流行音樂啓蒙David Foster

解析打造流行音樂輝煌時代的超級製作人—大衛佛斯特 (講堂講義大綱)

為什麼老師不教當下最流行最夯的歌曲?或是只教學生喜歡的就好?

要討論尊重專業,就要知道「經典」是什麼

學習不同的音樂風格,不能只有專注在自己的樂器上,你必須要有「經典」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