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形 — 科技x音樂x表演藝術」- 張凱雅為虛擬低音大提琴手製作與合奏爵士三重奏之“技術人員”心得

文 / 謝啟彬



【虛擬低音大提琴手與真人音樂家的兩首爵士三重奏】
演出單位:國立成功大學資訊工程所尖叫實驗室

其實我是凱雅老師這端的“技術人員”,所以我發表一下心得:

器材、音色、軟體、轉檔甚至協調的部分,我都事先有參與設置,後來我們不當流行音樂編曲之後,器材很多都賣掉了,現在用最基本的設置,就開工了(計畫主持人的學生在服役前就是我每週四在台南的爵士樂學生)


所有的Double Bass其實也是凱雅老師事先演奏的,等於是一個Overdub的觀念,但是我想強調的是,「人的能力很重要」,第一個是凱雅老師事先已經知道該怎麼編,然後鼓手是她信任的(也是教過的學生,現在是職業鼓手),所以她知道整體的聲音會怎樣,影像的部分就交由專業團隊處理


所以那個所謂「爵士樂的樣子」,就是來自對所有樂器與樂風的完整認識,這本來就是我們擅長的部分,我們就是在教這個的(鋼琴老師怎會打鼓?小提琴老師怎會教薩克斯風?...這些已經聽到膩掉了 XD)


第二個我相信就是現場反應的部分,因為感覺這計劃主要是講數位資料跟影像的結合,加上“貝斯手”虛擬美少女不會真的互動,所以需要靠兩個活人、真人去配合“她”


也就是說即興不只是即興那些爵士樂的樂句或和聲,現場關於速度的變化與整體音響的搭配,都是要靠爵士樂手去臨場反應


所以,對我們來說,該重視的價值與“智慧”,應該是在這塊,如果你是真人,那麼你該好好學這塊;如果你是A.I.(人工智慧),那麼你也該學這塊,這才是本質,學要學到精髓,這是我對音樂與科技結合的看法


所以當然會對這有些期待,而不是很膚淺地說阿以後就是機器人演奏爵士樂給我們聽就好,我們就跟瓦力電影裡頭的人類一樣,愈來愈胖好吃懶做 XD


學生問說老師你幫凱雅老師用什麼高階的DTM軟體?我的答案是,免費的Garage Band“而已”,重點是在人類的智慧,而現在連人工智慧都要來學了,真人呢?你還在滑手機嗎?哈哈






延伸閱讀:

張凱雅老師的音樂教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