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音樂跟網紅一樣,看似眩目聽來則乏味,忙著跟受眾互動卻忽略玩音樂的互動與質感

文 / 謝啟彬



其實我對現在所謂很多做beat、號稱R&B、Neo Soul的作品感到有些厭倦

因為通常都是一樣的Groove Loop,就算是真人打鼓,聽起來也沒互動

然後可能找一些會彈所謂「爵士和絃」的鋼琴手鍵盤手來按和絃,製造出那種比較「Lush」(華麗、厚)的感覺,很多人就覺得那叫爵士,但是其實鋼琴手只是在彈Voicing而已,沒有互動(大概是錄完就走了然後進Protools剪輯)

貝斯通常都是一直反覆,大概就是錄四小節就copy & paste然後開始加效果器這樣,一樣沒有互動

如果有樂手即興,不管是鍵盤手或是吉他手、管樂手等,都沒有在「發展即興」,就是比所謂的插音solo多一點,或是大概幾小節就沒了,很有Fu沒錯,但是一樣沒互動,然後就是我很重視的「要有哏」,要會發展即興



歌手就不用說了,通常都是大家愛聽的焦點,但是就是嗓音有特色,但是如果要真的即興,那些真正會即興的爵士歌手大師前輩,才是我們該學習的

但是我可以理解這種市場考量 - 大家喜歡你(妳)的嗓音,如果即興“太用力”,會嚇跑觀眾。不瞞大家說我也聽過一位曾教過的學生成為藝人後,接受媒體深度訪問時,也自承不是在做爵士樂作品,還離很遠很遠,縱然大家已經認知其作品是“爵士”,真正會爵士樂或懂爵士樂的,就懂那種感覺



現代人聽音樂都講究一種「Fu」,而我們是連聽編曲都要聽到發展與互動,我曾分析過,你會聽到即便Stevie Wonder自彈自唱,他的鋼琴Voicing會愈來愈“厚”,也會添加必要的Kicks與Groove

但現在流行這種「Loop Music」,講實在話聽一分鐘不到就會覺得無聊,尤其是那種很多年輕人在講的「Lo-fi Hip Hop」,因為你當作背景音樂(BGM)在聽,所以音樂不需要真的有動力,或是變豐富

我喜歡有「用力」的音樂,這絕對不是我老了,而是音樂質感是真的有差的,所謂經典作品與泡沫化作品,真的很明顯就可以感受到,尤其在你愈聽愈多之後,或是認識爵士樂更深之後



配上高畫質像素的攝影機與運鏡剪輯,以及電腦軟體的輔助,有很多音樂跟網紅一樣,看似眩目,聽來則乏味

所以我還是覺得年輕人應該要懂得去欣賞那些厲害的爵士樂手,我說的是歷史上的、當代的,不是你以為的,OK?最近幾年遇到比較年輕世代的學生,每次聽到他們心目中的音樂偶像,尤其是爵士樂部分的,他們講出的名字,真的是讓我們兩位資深老師“綜藝摔”

聽下面這種真人樂手合奏的,每個樂手與歌手的功力是很明顯有注重的,只是個簡單例子;本文附上的所有音樂影片都是我比較喜歡的正面範例,即便是Groove類型音樂也是可以「更上一層樓」的






延伸閱讀:

即興時的「存在感」(Presence)跟「說服力」(Convincingness)真的非常重要

能感動別人的Power難以尋覓,自己感覺良好的Power卻很容易取得-做音樂時「說服力」的重要性

Lo-fi Hip Hop?Neo-Soul?City Pop?New Jack Swing?......這些音樂風格到底是指什麼?還是只是一種同溫層識別的表現而已?

那些靈魂唱腔的底盤,都有著共通的運作軌跡 - 循序分析《To Make You Feel My Love》與《Someday At Christmas》兩曲

一段成功的即興,就要像一場成功的簡報一樣-放大格局來看如何掌握「說故事」的節奏